鏡頭下的真實人生 陳可辛: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絕對
當好萊塢電影總是喜歡正邪對立、黑白分明時,導演陳可辛的電影裡卻沒有這麼絕對,他呈現了那總是被世界遺忘的灰色地帶,有些荒誕卻又血淋淋的真實存在。關於這個世界,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文|吳思旻 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在真實世界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嗎?有沒有一種可能,你相信的那些絕對,都不是絕對?
導演陳可辛說,人生在跌打滾爬之後你會明白,「別以為你能改變世界,因為世界總會改變很多的你」。真實世界是這樣的,起起落落,沒有絕對的黑與白,也不會有永遠的贏家,太多灰色散布在每個角落,吞噬著理性與感性,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陳可辛說:「路是自己的,贏是自己的,輸也是自己的。」
創造了無數個鎂光燈鏡頭,也讓每個明星光芒四射,但是陳可辛卻從不迷戀光環,他清楚地明白,真實世界反而是在黑與白之間,呈現多層次的真實樣態。
為了呈現多層次的真實樣態,他創造了一種「可辛式的電影語言」,一層層抽絲剝繭,從灰色地帶探討社會議題,探討人性明暗。
「可辛式的電影語言」為什麼那麼深刻?
29歲執導的第一部作品《雙城故事》大獲好評,接下來他參與的每一部作品,《金枝玉葉》、《甜蜜蜜》、《見鬼》、《如果愛》、《投名狀》等,幾乎部部叫好又叫座,有人更形容他是導演界裡的東方不敗。但不敗稱號,卻在電影《武俠》上摔了一跤,在華語市場票房失利,上映後評價兩極,讓深具票房保證的他也自承,「《武俠》的失敗,曾讓我懷疑過自己,」當時又遭逢母親病逝,雙重打擊讓他瀕臨憂鬱症邊緣。
人生反差如此大,他卻從不被成功定型,從談愛情的《甜蜜蜜》開始,大家以為陳可辛只擅長拍文藝片,他卻在《投名狀》一片中,集合了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位男星,拍起戰爭史詩題材。當大家以為以青春、友情、夢想為軸的《海闊天空》在中國大陸創下25億新台幣的票房後,會讓陳可辛複製勵志型題材,這一次他卻用描述中國拐賣兒童的《親愛的》去挑戰市場的味蕾。
你以為他多變,陳可辛卻說自己一直沒變,他始終關心小人物在大環境中掙扎、尋夢的過程,那些我們看不見的故事,不代表不存在,那些我們的「以為」,或許總是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可辛式的電影語言」,是努力在真實生活中,學習深刻地看待事情,再探索背後的人性糾結與矛盾,最後他會用戲中戲的手法,讓你在殘酷的現實
下,找到一絲絲理解與溫暖。
好人?壞人?換位思考,世界沒有那麼簡單
「你唯一能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就是你得換位思考,
去看到人性的多面性。」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在陳可辛的眼裡,這個世界沒有絕對正派,也沒有絕對反派,因為世界從來就不應該是二分法,很多事都有你想不到的多面性。
為什麼人喜歡把人歸類,好人真的不壞嗎?壞人真的不好嗎?陳可辛很愛電影《教父》,黑社會老大維托‧柯里昂在外殺人不眨眼,回到家後,轉身卻是一名好爸爸、好老公。好與壞,是與非,這個社會是不是都太輕易下定論,好像總是習慣選邊站,或是找一個箭靶,因為歸類容易,多層次的理解太傷神。
這種沒有絕對的思考,陳可辛把他放進了電影中。
(本文摘自《30》雜誌2015年4月號)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