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別跟白蘿蔔一起吃!」4大吃橘禁忌
在中、西醫師及營養專家眼中,柑橘能幫助消化、降血壓、保護心臟兼解除焦慮,是名副其實的「開心果」。
柑橘的維生素C並非所有水果中含量最高的,但它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
如多酚類和類黃酮素,兩相加乘下,抗發炎及抗氧化的效果加倍,不但防癌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美國營養學界大聲疾呼,「吃一顆柑橘比吞維他命C,效果更好。」
新近英國研究發現,柑橘所含的類黃酮素能增強血管功能並對抗發炎反應,如果每天吃點柑橘類水果,就能減少中風機率。類黃酮素還有保護神經作用,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多吃柑橘能減緩巴金森症發生。
柑橘類的多酚類含量也很高,「尤其果皮,」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多酚是強力抗氧化物,可以清除對身體不好的自由基,建議選擇無毒或有機栽培的柑橘,連皮吃效果最好。
柑橘皮好處多多:
●橙皮苷(hesperdin)和維生素P能保護血管。
●豐富果膠有助排便、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英國的研究發現,柑橘皮的柚皮素(Naringenin)可以抑制腎囊腫形成,可用來研發治療多囊性腎病新藥(註:一種遺傳性疾病,可能引起高血壓、喪失腎功能,甚至必須洗腎)。
●荷蘭研究發現,柚皮素攝取愈多,減重效果愈好。
柑橘變中藥,治療腸胃病
中醫典籍提到酸味入肝經,冬天吃點性味偏酸的柑橘,「也能為來年春天儲備能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說。
從橘皮(陳皮)、橘絡、橘肉到橘核都有健脾、開胃、理氣、行血通絡、止咳化痰效果。其中橘皮最常入藥。一般分成三種:
橘子剝皮後直接曬乾稱為橘紅,有散寒解表、行氣化痰效果,牛肉麵中經常添加。
青皮則是未成熟的柑橘外皮曬乾而成,紓肝破氣、散結消痰的藥效較強,常用來治療肝氣鬱結、月經前會乳房脹痛及胃脹的人,楊素卿提到。
陳皮是橘子皮曬乾加入中藥炮製而成,調理脾胃效果很好,因此被中醫視為治療疾病的首選藥物。
陳皮性味辛、苦、溫,能健脾、燥濕化痰,緩解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胃脹氣及解毒,是很好用的健胃整腸中藥。
但中西醫都同意,每天不宜吃超過三顆柑橘。
柑橘糖分高,糖尿病的人要節制攝取。而且喝柳橙汁不等於攝取到柑橘的好處,反而因攝取過多糖分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直接吃柑橘最好。
中醫認為柑橘性味偏涼,吃多了反而容易傷害脾胃系統,提醒以下狀況吃柑橘要小心:
●風寒型感冒(痰很清、怕冷、吹到風容易咳嗽)不要吃柑橘,因柑橘較寒,愈吃咳得愈厲害,楊仁鄰提醒。
●體質偏寒、腸胃功能弱、久病脾胃功能差的人要少吃,因為柑橘涼冷,吃太多會讓寒氣堆積在關節,引起腰膝痠軟疼痛。
●柑橘不要跟白蘿蔔一起吃,兩種寒性食物加總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引發甲狀腺腫,楊素卿說。
●吃柑橘前後一小時不要喝牛奶,蛋白質與維生素C會凝結成塊,易造成胃脹氣。
出處:康健雜誌 / 作者:林貞岑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