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股利制度設計 須考量不減損資金動能  

最近行政院長林全提到要將兩稅合一作一通盤檢討,雖然證所稅已經廢除,可是稅扣比率減半,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45%仍在,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台股的資金動能?

文.莊世金

22-股利制度 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表

經濟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掌控,因為每個人都會理性的盤算自己的利益,並引導經濟發展的方向。我國的股利政策也受到無形的手掌控,兩稅合一是最基本的問題。

 

兩稅合一制度目的

 

兩稅合一的基礎假設是,因為公司盈餘已繳過一次營利事業所得稅,所以當盈餘發放分給個人股東,公司繳過的稅可以用一個方式來計算,依收到股利金額帶來的抵稅權利(股東可扣抵稅額),在股東可扣抵稅額減半制度下,可扣抵稅額拿來抵繳個人的綜合所得稅,只有綜所稅邊際稅率五%左右拿到股利有節稅效果(見附表)。兩稅合一立意良善,但也產生許多問題,當初選擇的是設算扣抵制,這個計算其實有點難,連公司也常算錯,算錯的話,就算是多分配了,溢分配公司可能需要補稅加罰款。

 

股利分配是理性的

 

由於個人的綜合所得稅稅率是比較高的,採用累進稅率(5%~45%),公司稅才17%,若是分配與否都沒有關係,當然一般人會選擇不分配,所以財政部才增加了一個未分配盈餘加徵10%,目的是為了增加不分配盈餘公司的稅負,如果不分配會增加稅負的成本,公司會試圖分配將稅負減少。但這個制度卻沒有系統性的思考一件事,就是經濟是理性的,人們會選擇最低的稅負成本。

 

試想,站在公司掌控者的立場,若是個人取得股利要負擔45%的稅負,而公司只要負擔17%+10%,公司掌控者應該怎麼做呢?換句話說,公司這個盈餘分配的行為分1000元,錢到公司掌控者的名下有100元付完稅會實拿到55元,若是錢仍在公司名下1000元不分配,但仍為公司所掌控,且只要付270元的成本,還剩下730元在公司運作,您若是決策者會想要分配嗎?

 

在現有綜合所得稅率45%以下,個人會儘量避免取得股利,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上市櫃公司股利政策都會保留一部分盈餘不發放,繳完稅損失的資源太多了嘛!可偏偏公司取得股利不計入所得額課稅,又產生租稅規畫的空間,試問為何現在投資公司這麼多?外資稅負又跟國內公司稅負不同,資源的流向可以被計算,哪個成本低廉,資金就會往哪個名目去,此即為租稅規畫,國稅局說不可以租稅規畫,如果是納稅義務人,會不會想要規畫一下讓自己少繳點稅?

 

笨蛋!重點在消除重複課稅

 

稅額扣抵比率減半是否仍可以達到原本兩稅合一制度的目的,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這個制度是為了要消除重複課稅,讓公司法人透過股利的分配將重複繳的稅由個人去扣抵,稅額扣抵比率減半之後是否仍可達到這個政策目的呢?誠如行政院長所說,是否該取消兩稅合一設算扣抵的方式,或許站在大方向來說是該肯定的,計算困難且影響稅負的中立,會影響這個制度的運作,大家都將焦點著重在取消兩稅合一,可是站在政策目的的立場,消除重複課稅才是真的議題。

 

如果股利發放行為在不同的個體(個人、國內公司及國外公司)會有不同的效果,人民其實都會將心力放在如何做可以多省一些稅負,這是制度設計上的問題,如何在制度上設計符合租稅中立性,亦即不論如何發股利、發給誰,都會面臨同樣的稅負,這樣都不會有規畫的空間了。

 

租稅的中立性可以吸引資金

 

課稅的公平應該可以更中立不影響經濟決策,如果我們的稅也可以加上經濟的思維,在稅負架構上更合理簡單,應該會更吸引外資。

 

財政部一直在為平衡財政收支而傷透腦筋,卻因為想多收一點稅,而將稅額扣抵比率減半,除了讓原本重複課稅的目的效果減少以外,只是因為想要多課一點富人稅,會不會因而造成投資動能減損?使得外資對我國稅負環境更加惡劣而失去信心?投資過後才發現因為法律的修改變動投資風險及成本?這些因素才是影響當前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考量。

 

零和遊戲vs.將餅作大

 

現在的政策若是多課點稅,是財產變稅負形式配給國庫還是將財產留在人民手上的問題,是一個零和遊戲。若是致力於發展經濟,將餅變大,自然而然課稅變得更多,從經濟來解決問題是否會比較好一點。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826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理財教育學苑www.moneyedu.org.tw】

理財周刊826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趕搭作帳順風車

◎洪寶山發行人語>英國脫歐,對台灣究竟會有什麼影響?

◎馬凱財金觀察>守正不阿乃是成功祕笈

◎莊孟翰會客室>營建類股股價腰斬 建商經營策略宜採333

◎國會天地>財政破產危機迫近 年金改革勢在必行

◎權證精選>除權息旺季波動加大 權證注意點數調整問題

◎謝文恩未來事件簿>個股強者恆強 回測月線伺機切入

◎曾志翔股昇翔起>公投在即 個股表現

◎金融櫉窗>國銀大進化!一銀總座周伯蕉暢談策略大未來

◎理財我最大>李登元創一筆畫能量藝術 帶您體會身心靈喜悅平和

◎全民學理財>了解個人的理財價值觀與風險屬性

 


作者相關文章



讓產品為服務加值


從顧客動向找創新


醜聞連坐效應


別讓任一方不講道理


建立「見解競爭力」


做出困難的決定


效果大打折扣!運動「前」別喝它


成為消費者的最愛


三大重點改革 加速工研院、資策會合作


企業需要外交政策


狂運動也瘦不下來?你可能做錯了這3件事!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旅遊地圖 全世代東京壯遊


蔡英文滿意度44.4% 九成民眾叫不出首長名字


解開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選對時機!運動的黃金時段竟是……


聯合國OICT 黃一展 27歲,我在聯合國工作


補身vs.禁忌 懷孕期間的中醫調理


痛風、‎關節炎的人必看!不想膝蓋痛,最好少吃「它」


克服產後哺餵難關:乳腺炎


10個關鍵詞搞懂巴黎 用一杯咖啡,活在當下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