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台灣人一天有7.8小時緊盯大小螢幕 「忙茫盲」 視力怎麼救?  

2016年9月下旬,全球颳起寶可夢風潮,即便颱風來襲前的深夜,還是擋不住台灣人的熱潮。

梅姬颱風來襲前的清晨四點多,3C部落客小宅(化名)拿起手機瞧了瞧,發現住家附近的河堤出現暴鯉龍。過了幾分鐘他向窗外看,原本萬籟俱寂的戶外,竟有近十輛機車和五輛小汽車開向河堤小路口。每個人下車就拿著手機向裡走,這些半夜不睡覺的人都是被寶可夢的魔力吸引來的,忙著抓寶。

寶可夢登台一個月,手機抓寶聖地北投公園,因為罕見的神奇寶貝出沒,週末夜晚,離捷運站不遠的麥當勞前的三角街口竟擠滿上千人,讓要回家的在地人都寸步難行。

台灣人瘋狂抓寶的新聞也登上美國《時代雜誌》(TIME),該刊戲稱,這種狂熱程度只有「外星人來襲」可以比擬。

        離不開大小螢幕!一天7.8小時盯著看

你可能不知道,跟世界各國人民比起來,台灣人的雙眼堪稱是全世界最忙的!

自從Pad流行,手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後,全台人民瘋3C的現象,持續發燒。上班盯電腦,下班追韓劇、聊天PO照片,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統計,台灣人每日緊盯大小螢幕的時間,平均長達7.8小時,亦即,扣掉睡覺八小時,有一半醒著的時間,眼睛都處於緊繃狀態,甚至不少人盯3C時間,遠比睡覺時間還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於2016年9月中公布「全台護眼趨勢調查」,透過網路問卷與面訪,回收1085份樣本,結果顯示,國人每日盯著大小螢幕的平均時間為7.8小時,比起2015年調查的8.7小時,減少54分鐘。其中看電腦2.97小時,看手機2.22小時,看電視2.19小時,看智慧手錶0.45小時。

令人好奇的是,不同年齡層的族群,使用手機狀況,有何差異?調查發現,學生族群有16%在玩遊戲;青壯年有四成一在滑臉書和LINE等社群軟體,16.6%在瀏覽網頁,12%在玩遊戲。

資策會的調查更直指,手機已全面成功搶奪年輕人的眼球。

自全球第一支智慧型手機iPhone於2007年推出後,國內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即從2012年的48%,飆至2014年的86.9%,三年成長1.8倍。

台灣的智慧手機使用率不但是全球最高,行動上網也達七成;國人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居全球之冠。

        比看電視多一倍!一天滑手機3.4小時

資策會9月下旬發布的「2016 Q2台灣民眾媒體使用和影音閱聽行為調查」發現,4G開台兩年,有手機的族群,用眼習慣已從電視的大螢幕,轉向手機小螢幕,平均每天花205分鐘(約3.4小時)滑手機,是看電視的兩倍。

這項調查詢問2400位12歲以上智慧手機用戶的使用行為,發現手機族最愛的前三大活動,分別是用即時通訊軟體聊天(90%)、看新聞/生活資訊(72%),以及觀看線上影音(71%)。

比較不同年齡層的行為差異,可發現12~19歲的年輕人,九成會以手機看影音;相對於50~59歲只有六成。可見新一代的網路原生族已習慣透過行動裝置觀賞影音內容,逐漸捨棄電視做為主要的收視媒介。

行動載具橫掃千軍,也因輕薄短小、隨時隨處可用,不少人是走也看、趴著看、躺著也要看,根本不會注意光線是否充足。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的調查發現,只有15%的人會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端正坐好,保持30公分以上距離使用。54%的人雖然端正坐好,但會將平板電腦或手機放在腿上,是名符其實的低頭族;更有46%的人,會趴著或躺著看;31%的人,搭車或開車也沒閒著,會在交通行進時看。計有五成八的人,以不良姿勢使用行動裝置的時間超過一年以上。

手機螢幕小,必須睜大眼,眼睛睫狀肌收縮時間過久,究竟有多傷眼?

調查發現,76.8%的民眾眼睛出現疲勞、痠痛、頭暈、視力模糊等症狀;近五成民眾(48.2%)使用3C不到30分鐘就感覺眼睛不適;更有近三成的人,不適現象超過一年,但都沒有去就醫,忍耐力超強。不適超過一年,曾去就醫的比例僅有4.4%。

2

「國人眼睛黏3C的時間,比睡覺時間還長,相當於一天有1/3時間,眼睛睫狀肌都處於緊張狀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祕書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醫師蔡景耀說,民眾用眼的錯誤習慣已直接反映在眼睛健康狀況上,包括不休息、不就醫、光線不足、姿勢不良和行車晃動間使用等,都是破壞視力的五大殺手,也可能導致眼疾提早發生。

        傷害1〉青少年低頭族 近視率節節攀高

令人擔心的是,高達三成的民眾,眼睛不舒服已超過一年仍不以為意。學生族群低頭看手機的時間太長,影響所及就是近視率激增。

青少年的眼睛構造由於還在發育,也是近視度數容易激升的時候,國健署統計,103學年度小學一年級的近視率26%,小六激增至60%,國一更達69%,近視增加速度非常快。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說,近視是演化結果,人類祖先在野外求生,採集食物,在樹上遠遠看到獅子猛獸接近,就要準備逃跑,不看近只看遠,因此沒有近視。但現在的孩子出生一睜開眼睛就生活在只有三公尺遠的環境;學齡後,上課在教室讀書、下課去安親班寫功課,不近視也難。

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成國分析,近視是眼球前後徑拉長,度數愈高,前後徑愈長,眼球就像氣球一樣被慢慢吹大,眼球組織也會變稀、變薄,看東西的精緻度會愈來愈差,視力也會愈來愈差。

需要提醒的是,不少人以為高度近視(超過600度)只是眼鏡鏡片厚重一點;其實不然,高度近視在醫學上被稱為「病理性近視」,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有病的近視。

近視度數深,代表眼球早衰,是一種眼球老化的疾病。醫界認為,日後只要是老人家常見到的眼疾,高度近視族都會提早得到,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退化、黃斑部病變等。

以視網膜病變來說,台大醫院眼科部醫師葉伯廷指出,國外視網膜病變的高峰多在50歲以上,台灣則有兩個高峰,除了50歲以上,另一高峰就落於20~30歲。而年輕族群罹患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多來自高度近視。台灣高度近視人口在全球數一數二,原因不外,考試課業壓力大,其次就與電腦、手機入侵日常生活脫不了關係。

        傷害2〉高能藍光傷視網膜 提早白內障

不少醫師認為,不論長時間閱讀紙本或長時間盯手機,都會造成近視,而手機對這世代年輕人的吸引力,早就超過書本文字。

「現在沒這麼多人愛看書,而且看書也不會聚精會神看三、四個小時,但手機太好玩了,頻率和專注度都高於書本,」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說,門診最明顯,很多年輕爸媽都把手機當成電子保母。台北市曾做過幼稚園大班普查,發現二成已有近視,手機應是元凶之一。

呂大文說,大家都知道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會戴太陽眼睛,但對手機的傷害仍欠缺「病識感」,尤其在暗處盯手機,瞳孔放大,水晶體會吸收更多藍光,日積月累,容易被「蒸熟」,造成早發性白內障。

正常人的水晶體,清澈如蛋清,近距離長時間盯手機,久而久之,水晶體就會從蛋清,變成不通透的蛋白,視力也愈來愈模糊。

衛福部統計,2010年至2014年,短短五年間,國內白內障患者從86萬人,增至102萬人,患者多了15%。

眼科醫師普遍觀察,以往視茫茫的老人眼疾,都有向下延伸的現象。

呂大文指出,以往黃斑部病變多好發於55歲以上中老年,近10年來,40~50歲的中壯年病例增加三成;近2~3年也有年輕化現象,甚至出現20歲的年輕病例。

他解釋,視網膜必須隨時隨地進行光化學反應,才能產生視覺,但眼睛若在藍光過高能量的刺激下,容易引起氧化反應,產生自由基,造成視網膜細胞凋亡,增加黃斑部病變的機率。

「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呂大文有位30歲患者,是竹科IC工程師,每日工作高度用眼時間達12小時,空檔也沒閒著,繼續滑手機,一年半內近視度數竟從600度,飆到1300度,視力僅存0.1,由於「水滴穿石」的結果,也造成黃斑部出血。

剛發現時,這位病患很驚恐,不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得到老年人的病,好在治療後視力已恢復到0.5。

        迷思〉在暗處看手機,真的會失明嗎?

現代人幾乎不可一日無手機,但「猛滑手機,視力真的會玩壞嗎?」「關燈滑手機,真的會失明嗎?」是網路上熱議的話題。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拿出一篇刊登在2016年6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論文說,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國外有這樣的研究,這篇名為〈智慧型手機瞬間失明〉(Transient Smartphone Blindness)的論文,由幾位英國醫師撰寫。文中分享兩名22歲、40歲女性的特殊案例,因為在黑暗中側躺看手機,造成單眼暫時性失明,時間長達15分鐘之久。

特別的是,這兩人經過眼科、心臟科醫師檢查後,心血管和視網膜都正常,只有在夜間睡前躺著看手機,以及清晨醒後就拿起手機看時,才會出現短暫單眼視力喪失的症狀,而且症狀也會反覆發作。

翁林仲指出,英國醫師推測,由於患者側躺在黑暗中玩手機,一眼直視手機,另一眼的視線可能被枕頭遮住,因此盯手機的眼睛處在光適應,而靠枕頭的另一隻眼睛還在適應黑暗,當關掉手機時,原本盯手機的眼睛便會突然失明,這是因為「光適應進入暗適應」的時間差導致。

英國醫師歸結,由於愈來愈多人習慣躺著用手機,手機的對比亮度也愈來愈亮,類似的個案可能逐漸增多,醫界需提早因應。

不過,由於手機入侵文明社會的時間仍短,目前對眼疾的隱藏性危機,會不會演變成「直接」傷害,需要更多相關研究才能證實。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認為,現在年輕人不用手機的機率幾乎是零,臨床可能出現零星個案,但仍不能就此斷論,就是3C造成的。

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成國曾有位9歲小患者,近視100度,黃斑部卻長出新生血管,導致出血。檢查後,找不出任何感染的原因,只能說是「特發性」病變,好在治療後也慢慢穩定。

自從電視、電腦在上世紀相繼出現後,醫學界就將大螢幕造成的視力疲勞問題,稱之為「電腦終端機症候群」,指的是電視或電腦螢幕看久了,產生視覺不適的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疲勞、痠痛、流淚、視物不清、對焦變慢、假性近視、老花眼、複眼等,甚至會出現頭痛、肩頸疼痛、背痛等症狀。

「夜間看手機,一定會對眼睛造成不適,但尚不會造成直接傷害,因為傷害要有眼球組織上的變化,」楊長豪說,手機對眼睛病變的影響,是「一次非常大的人體實驗,」也許要經過20、30年才會知道結果。

        建議〉6歲以下幼童請遠離3C產品

但對於小朋友,即使是實驗也承受不起。楊長豪有位住在美國的朋友,被3歲女兒鬧不停,但只要給她iPad,就停止哭鬧,他打電話問楊醫師,該不該繼續讓女兒玩iPad?

楊長豪非常不建議讓幼兒看手機和平板,因為幼兒眼睛尚在發育,無法承受3C藍光光源對眼睛的傷害。

呂大文指出,歐盟已要求6歲以下幼兒不可使用3C,他建議台灣也應跟進。國健署也要求科技廠商在3C產品放上「2歲以下幼童不可看螢幕」「2歲以上孩童每日使用時間限制在一小時以下」的警語。

翁林仲說,眼科醫師的第一線觀察都認為,行動裝置對視力有四大危害,包括字太小、長時間、近距離和行進間晃動,都會加重眼睛負擔。

誇張的是,很多人真的比較愛手機,比較不心疼眼睛受累。國人對眼疾「病識感」低,最令眼科醫師憂心。

台灣之星2016年9月發布「護眼大調查」,讓受試者以1~10分,自評生活中的緊張事件,結果「找不到手機」分數最高為7.12分,「手機螢幕壞掉」6.96分,都高於「眼睛感到疲勞、酸澀」的6.36分。

楊長豪常問病人,「你走路走累了,腳痠了,會不會坐下來休息?兩手提重物,手痠了,會不會放下來?」病人都回答:會。但對於眼睛不舒服卻不以為意,其實可能不知不覺讓眼睛受傷了。

科技不會回頭,現代人也不可能不用電腦和手機,但「眼忙族」不要以為自己還年輕,就讓眼睛過度暴露在危險環境中。

重度用眼族,更要適時的讓眼睛休息。早已是近視王國、眼鏡王國的台灣,不能再讓「眼齡」老下去!

文╱滕淑芬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7護眼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7護眼特刊


作者相關文章



用愛改變流浪貓的生命—新屋貓舍義工團


AI永動機


台灣在EUV製程的特用化學擺脫美國技術有多難


如何避開新青安急凍危機?地政將軍關漢君:房市不會崩盤 但將迎來「15%修正期」!


星際之門 芝麻開門 OpenAI CEO台韓固樁 亞洲科技股大爆發


生活質感Level Up!小宅走道與臥榻規劃技巧


記憶體發飆


王惠鈞攜手博太生醫 開啟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研發


轉角遇見就諦 看見人生美好風景


樑壓床、鏡子對床真的會招來壞運勢嗎?


2025國慶焰火在南投登場 縣府推接駁專車疏運人潮


用手語翻譯 打開溝通的門


800V升級潮 飆股大追蹤 電源技術大突破 2.3兆市值上位新局


3D IC搶2.4兆大餅


領略色彩繽紛 讓想像力高飛 70歲雄獅文具越活越年輕!


破框.建構—桃園結構技術論壇揭示建築安全新世代


Q4必追 8檔焦點股 一路旺到年底


坪數小沒關係!3招打造18坪日系宅


山海鎌倉 • 旅中隨帖


川習TikTok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