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王惠鈞攜手博太生醫 開啟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研發  

文.蔡武穆 

全球高齡化社會來臨,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原因之一,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此病,然而,目前阿茲海默症並沒有藥醫,只能以藥物減緩病情惡化,目前全球藥廠正積極研發新藥,搶攻治療的商機。

以分子結構生物學專長 為臨床研究注入新的思考

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位於南港的博太生醫以黑豆的植物新藥切入阿茲海默症治療,目前已經進入臨床二期,近日又因為前中研院副院長王惠鈞院士的加入,以分子結構生物學為臨床研究帶來更深入的思考軌跡。

王惠鈞為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博士,專攻分析化學及物理化學,有趣的是,他不僅研究化學,還以物理的X光結晶學解析分子結構,為分子生物學帶來重大突破,著名的Z-DNA結構(DNA具有左旋的特性),就是他從X光結晶學發現,DNA雙股螺旋的特性就此確立。

蛋白質結構可以用X光繞射分解出來,例如,螢光水母的21種氨基酸沒有一個會發光,透過X光分析蛋白質結構,發現某二個胺基酸摺疊就會產生螢光團,解開水母會發光的奧秘。

分子結構亦大量用在藥物開發,比方說,研究人員想殺死HIV病毒,先要了解HIV感染細胞的過程,再用某種酵素分解多蛋白基因,然後設計某種抑制劑把蛋白質卡住,讓HIV無法生成。

簡單來說,分子生物學是一個基本原理,可以用來解析細胞、病毒的結構,並用在大分子藥、小分子藥,甚至植物新藥的研發上。

多年前,王惠鈞曾以分子結構專長與國衛院生藥所合作,開發小分子的阿茲海默症新藥,無奈因經費不足而暫停。在某一次生技CEO論壇上遇見博太生醫研發長吳啟裕博士,二人一拍即合,開啟植物新藥在阿茲海默症的研發。

對治阿茲海默症 大分子藥、小分子藥皆遇瓶頸

「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很複雜的疾病」,王惠鈞說,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是類澱粉在細胞沉澱,破壞腦組織造成失眠、認知及記憶退化。理論上,把類澱粉拿掉功能就會恢復,但事實並非如此,等到有失智現象再除去類澱粉已經太晚,喪失的功能不見得能恢復。

因此,有一個研究方向是開發大分子藥物,亦即抗體藥物,抗體會刺激腦神經細胞樹突分泌一種物質把類澱粉帶走,治療確實有效。問題是,抗體屬於大分子藥物,不易穿透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即便是穿過血腦屏障除去類澱粉,也容易出現腦水腫、腦出血等併發症,破壞周圍的神經。

另一個方向是發展小分子藥物,也就是標靶治療的藥物。雖然可以通過血腦屏障,但是細胞非常的聰明,會任意改變標靶,產生抗藥性。通常標靶藥物用三到六個月就會產生抗藥性,就必須開發下一代藥物,每開發一代藥物花五到十年,追不上細胞演化的速度。

多成分、多靶位治療取向 植物新藥帶來新曙光

事實上,抗體大分子藥的限制是針對單一靶位,但是阿茲海默症是多重成因,並非單一靶位所能勝任。

近幾年,由於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急速攀升,美國FDA緊急核准二款大分子新藥上市,然而,這二款新藥並沒有經過委員會同意,這也是無奈的選擇。

既然大分子藥、小分子藥治療阿茲海默症都遇到瓶頸,有沒有第三種治療的選擇?晚近十年萌芽的植物新藥有機會帶來新的治療曙光。

王惠鈞在擔任中研院副院長期間,致力於植物新藥的研究,並參與中研院腦科學研究團隊NPAS,對腦疾病有所著墨,他認為,博太生醫以黑豆作為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的研究方向非常具有潛力,經過審慎的評估,決定加入博太生醫的研究團隊。

他說明,阿茲海默症成因有腦部發炎、腦血管阻塞及腦神經破壞等三大類,經過HPLC(高效相液層析法)鑑定發現,植物新藥內含多種成分,包含抗發炎、血管修復及神經再生的功能,而這些成分和功能,黑豆都具備。

最重要的是,植物藥非常溫和,能夠跟細胞愉快共存,不會產生抗藥性,在與細胞黏著期間,慢慢清理類澱粉沉積、抑制發炎,並修復血管和神經。

黑豆萃取植物新藥  切入阿茲海默症治療

他同時補充,由於阿茲海默症成因非常複雜,並非單一靶位能完全攻克,植物新藥擁有多成分、多靶位的治療取向,正好符合阿茲海默症的多重成因的需要。

植物新藥雖然富含多種成分,但也不是每一種植物都適合拿來研發阿茲海默症新藥,博太生醫經過上百種植物的測試,層層篩選,挑選出黑豆萃取物作為植物新藥的研發方向。

研發長吳啟裕說,植物新藥是一個整體的功能,並非單獨抽取幾個成分就有療效,就好像一支棒球隊,明星球員固然重要,更需要隊友協力的配合,才能贏得最後勝利,植物新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博太生醫的植物新藥研發,完全依照FDA規定之優良栽種採收標準GACP(Good Agricultural and Collecting Practices),從原料管控、品質一致化,不含重金屬農藥,製藥流程也符合CMC(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規範,確保藥物品質,極具競爭力。

溫和、安全性高 比大分子藥物更具發展性

王惠鈞說,博太生醫的黑豆研究經過「反方向」發展歷程,已經有真實使用數據(Real world data),未來要用科學方法進一步驗證有效成分及功能機制,並以果蠅動物模式建立QC品質管制,確保每一批做出來的藥品都有療效。

目前博太生醫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在美收案八十人,進入臨床二期實驗,已確立研發方向,未來將進行三百人的收案研究,王惠鈞推測這項研究會比大分子藥物有發展性,畢竟人類食用黑豆已有千年歷史,安全無虞,且大幅縮短研究時程及經費。


作者相關文章



王惠鈞攜手博太生醫 開啟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研發


轉角遇見就諦 看見人生美好風景


樑壓床、鏡子對床真的會招來壞運勢嗎?


2025國慶焰火在南投登場 縣府推接駁專車疏運人潮


用手語翻譯 打開溝通的門


800V升級潮 飆股大追蹤 電源技術大突破 2.3兆市值上位新局


3D IC搶2.4兆大餅


領略色彩繽紛 讓想像力高飛 70歲雄獅文具越活越年輕!


破框.建構—桃園結構技術論壇揭示建築安全新世代


Q4必追 8檔焦點股 一路旺到年底


坪數小沒關係!3招打造18坪日系宅


山海鎌倉 • 旅中隨帖


川習TikTok


用[微]預算 直[上]竹北門牌負擔得起的好品味 首選【微上】


博太生醫董座徐宜生 從零售王到建構植物新藥大平台的轉折人生


預算有限還是想用文化石、石材、清水模嗎?14種替代建材神救援!


台灣僑外生觀看造山者:感動!


寶雅熱銷MIT之光 PSK深海美肌專家以綠色美妝走向國際


台電炸出大問題 區域電價更合理


甲骨文帶旺台股 跟著首富賺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