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盡成灰~Daniel Libeskind柏林猶太博物館
【作者:DiDi】
建築不僅是遮風擋雨的量體,也可以是一個敘事的文本。上週二龔書章老師介紹「敘事的建築」,談到猶太裔建築師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最知名的作品《柏林猶太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猶太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將當年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浩劫,在建築體中用「場所意識」來陳述歷史。讓參觀者從戲劇性的敘事行進與充滿暴烈的空間中,感受納粹集中營的絕望與恐懼。
如何表現創傷、見證歷史、喚起共鳴,還要能收斂在某種形式上而不煽情過火,在在考驗建築師對大時代、對人道的同理心。傷痕建築不能只緬懷過去,也要把希望帶給未來,才能深刻看待傷害、悲劇與失去的東西。
從空中俯瞰《柏林猶太博物館》,建築立面就像一道道被割裂的傷疤。內部空間充滿直線、銳角以及各種窄仄的虛空地帶,讓人無法心平氣和。光線從不規則形狀的窗戶,以暴烈的直射、投射進入空蕩的室內,曲折幽暗,陰森冷冽,通往一個個沒有出口的所在。
也許你會認為,興建紀念館是執政者用來平衡政治壓力的一種手段,但當你看見這座《柏林猶太紀念館》是如此被用心設計,甚至是出自受難者家屬的建築師之手,你真的會被德國人勇於面對歷史傷痕的誠意所感動。
李伯斯金說:「建築和城市一樣,有心也有靈魂,我們在建築中能感受到記憶與意義。」想想當年紐約世貿雙塔轟然倒下時,全美國人那種椎心的失落感便能理解。好的傷痕建築就像敘事的文本,可以被閱讀、被啟發,它留住了「不容青史盡成灰」的年代,也感召了我們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真諦。
空中鳥瞰柏林猶太博物館,建築立面就像一道道被割裂的傷疤。
德國毫無保留地記述了當時如何對待猶太人,一張張照片怵目驚心。
後記:
同樣的概念,博物館不應只是展出的空間或歷史的收納,還應具備敘事的功能,與來訪者產生互動,離去之後有所啟發。很可惜台灣大多數的美術館、博物館不太會說故事,倘若又缺乏好的策展能力與管理,久而久之就淪為大而無當的蚊子館。
文章來源: DiDi文字詩流域 (已授權)
作者介紹: DiDi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