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窯變~Peter Zumthor 《Kolumba Art Museum》
【作者:DiDi】
溫度是讓「土」變「陶」的魔術師。在陶器燒製過程中所產生的「窯變」,即是溫度瞬間變化下的自然結晶,陶器表面的釉藥會迸裂出無數自成天成的細紋和色澤,由於難以預期無法複製,因此被視為至高無上的藝術價值。
境界,正是在這種變幻莫測的窯變中,把可見(visible)變成不可見(invisible),這麼說來,似乎與建築設計概念相反,建築是藉由現代的材料,在光線引入室內之前加以雕塑,把環境中看不到的氛圍(invisible),經由媒介的轉換變成可見(visible),同時表達出建築的場所精神。
甚麼是「場所精神」?那不是可以度量,也不是業主或建築師在圖面或空間機能上可以精算出來的,而是建築師領悟到該場所的原有意圖,將之表達在建築裡,包括感知、時間、美學的行旅。個人以為,修復古蹟的建築師,就像繪畫修復師一樣,也許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尋回失落時間的人,讓消失的生命重生,將美好留在當下,成為永恆。
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瑞士建築大師Peter Zumthor,位於德國科隆的科倫巴美術館(Kolumba Art Museum of the Cologne Archdiocese,2007)正是古蹟修復很詩意的建築之一。新建築架在整座古蹟之上,將原有的零碎單位加以整合、修復,不但保留原有古蹟的場所精神,更沒有畫蛇添足的贅飾。新建築向上發展、向下補強結構的同時,也不忘以簡潔明晰的優雅來尋求自身的語彙。古蹟與新建築狀似衝突的兩個量體,毫不違和在同一個場域,讓新與舊混搭的很有文化底蘊。
反觀台灣甚至對岸中國的古蹟修復或老屋更新,總嫌磚材太新、手法粗糙,少了時間的「窯變」,整個場所精神不見了,反倒像是走進了一座電影片廠的人工大佈景。記得當年去北京爬萬里長城,在當地工作的台灣友人力薦「野長城」(道路頹圮、斷垣殘壁、尚未修復完成的古長城)。因為我們想體會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塞外風光寂寥感(場所精神),而不是觀光客摩肩擦踵、修繕過了頭的八達嶺。廢墟也是一種美,在未知的可能性與眼睛看不見的領域裡,才更隱藏著真正的美。
文章來源: DiDi文字詩流域 (已授權)
作者介紹: DiDi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