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人民要食安,政府卻學不會教訓!  

6個大漏洞、4個做不到,廠商更沒在怕

從塑化劑、瘦肉精到毒澱粉,食安事件連環爆,國人不滿的情緒也沸騰到極點,現在連食用油都有問題,讓人不禁要問,「到底還有什麼能吃?」

每次正值風暴當下,政府官員總是信誓旦旦、拍胸脯保證,宣示捍衛食安的決心,但是風波過去,類似問題又再次出現。

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開完了,但因為沒有徹底落實,成效不彰、方向不對、執法不嚴、罰則不重,黑心商人更是沒有在怕,「四不一沒有」的缺失,仍然存在;食品衛生管理法也修完了,但檢討後發現,竟還有六大漏洞,補起來可能還要5年?

如何才能將台灣的食品安全帶回正軌,《遠見》帶你追追追,提供政府更好、更正確的改革方向,盼國人能找回餐桌上的幸福。
05
連油也淪陷!還剩什麼能吃?
食安事件連環爆 民怨也爆發

由大統引爆的黑心油事件,幾乎讓國內有販售油品的食品廠都捲入其中,消費者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激烈反應更甚於被視為台灣食品安全聖戰的塑化劑事件。

原因在於,飲料大不了可以不喝,但每天用來煮三餐的食用油總不能不用,「誰能告訴我們,台灣到底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吃,」一位家庭主婦無語問蒼天地說。

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下,總統馬英九下令在一個半月內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主張修法重罰,嚴密檢舉與監測,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行政院長院長江宜樺也重砲批評不肖業者貪圖暴利,讓台灣在國際間抬不起頭來;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文達更不惜賭上烏紗帽,決心對問題油品打擊到底。

政府官員信誓旦旦的拍胸脯打包票,讓人感覺這一定是最後一次,經過這次之後,一定不會再發生食安問題。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兩年前的塑化劑事件,當時政府的反應就跟現在一模一樣,嚴厲譴責黑心廠商,痛下決心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進行檢討改革。

改善食安怠惰 檢討報告像狗吠火車

當時曾經召開連續兩天的會議,匯集了400位產官學的食安專家參與,還有許多企業參與。會後提出了「五五行動,食在安心」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案,包括5年內預算增加15億元,人力擴額500人,加強管理5000家廠商,以及輔導5萬家廠商拿到GHP認證(食品良好衛生規範)。「塑化劑風暴為台灣帶來一場食品安全革命,」當時的行政院院長、現任副總統吳敦義到場致辭時如是說。

然而,台灣食安問題就此解決了嗎?當然沒有。從那之後,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爆發新的事件,從畜牲奶粉、過期原料、毒布丁、毒澱粉、毒醬油、瘦肉精、假白米,到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黑心油,無不讓民眾人心惶惶。

原來政府說完後,事情並沒有解決,一旦出了狀況,又引起群情激憤,事過境遷就忘了,什麼都沒有改變,直到下次另一個問題食品再出現。

「官員都以為民眾健忘,但他們這個招式真的用老了,」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氣憤地說。兩年前拒絕出席全國食品安全會議的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當時就在部落格寫道,「他們只打算做背景調查、風險評估,分明是在爭經費、浪費稅款、拖時間,不知道百姓沒時間及健康再忍受更多不安全的食品。」吳家誠更直言,不必是專家學者也知道,原則是立即解決問題,而不是再調查及評估計算,「每次去都是大拜拜,那有什麼用。」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高志尚更痛批,這麼重要的議題一天就要有結論,完全沒深入討論的空間,這樣的會議「根本不必開了!」他還說,政府早已把內容擬好,只是要業者到場背書罷了!

曾任消基會董事長的程仁宏,5年前出任監委後,便發揮啄木鳥的精神,致力為食品安全把關。2011年5月台灣爆發塑化劑事件,至今兩年多,他一共提了21份食安調查報告和16份糾正案,最後一份報告就在大統假油事件爆發前幾天。報告中他提出許多建議,但無法讓政府或企業落實,這麼多報告就像狗吠火車般。

「對政府食安的具體改善成效,當然不滿意,」他觀察,有些做得到的沒用心去做,另外一些正在做,可是速度很慢,「兩者加起來,等於沒有做。」

食安風暴下的新「四不一沒有」
政府四個做不到 黑心商人沒有在怕

不過,程仁宏也坦言,兩年前全國食安會議規劃的整體目標,還算完善,但由於沒有落實,導致了台灣食安制度「四不一沒有」的缺失。

「四不」是,成效不彰、方向不對、執法不嚴、罰則不重。至於「沒有」,指的則是不肖業者「沒有在怕」。

成效不彰,指許多執法環節落實度低有關。

程仁宏舉例,當地方衛生單位稽核食品廠,發現有過期或有害健康的食品時,大多沒有按照銷毀的標準作業程序走,相信廠家將主動銷毀,沒想到稽查人員轉頭離開後,廠家迅速改換包裝,以新品之姿對外銷售,「法令要求銷毀,結果他只做半套,當然沒辦法真正把關。」

方向不對,在於政府缺乏全面性的思惟,以至於時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是頭痛醫腳。

檢驗證明像貼狗皮藥膏 等於做白工

還記得塑化劑事件之後,政府要求業者張貼檢驗合格證明,好讓消費者安心。結果常常看到許多商店,整間店貼得像狗皮膏藥般,消費者不但不知從何購物點餐,甚至還質疑店家賣的商品和檢驗報告上不是同一批。

「問題在上游,卻去管下游,根本沒有對症下藥,官員好像很忙,但做了半天卻白費,」程仁宏直指。

也因為罰則不重、執法不嚴,對不法的黑心業者當然就沒有嚇阻作用。

以爆發過標示台灣生產、卻一粒台灣米都沒有的山水米為例,業者泉順食品兩年半內共被取締了18次,每次最多只罰20萬元,對光是中元檔期就狂賣五、六萬包的泉順食品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甚至是九十牛一毛,就像蚊子叮牛角,不痛不癢。業者甚至還振振有詞地說:「我不是被罰最多次的。」

「如果一開罰就能讓違法廠商無法再營業,甚至還要吃牢飯,他才不敢輕舉妄動,」程仁宏提高聲量說。

幾乎所有食安專家都同意,台灣食品安全近年來最大的進展,就是2013年5月31日才通過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而催化劑就是毒澱粉。

2008年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風暴後,行政院把十幾年沒修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審查,沒想到一拖就是4、5年,直到今年5月毒澱粉流竄全台,民眾群情激憤,立委們才趕在會期結束前把食管法修正案從箱底找出來,倉促之間三讀通過。

食管修法倉促 消基會:政府根本沒進步

「這是食管法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修法,」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執行祕書黃慧敏說,修法重點在於全登錄、全標示、加重罰鍰和處以刑法。

她分析,主要是授權政府更大的權責去管理廠商,以及對不法業者的刑責加重。

「修比不修好,」對新法還是不太滿意,但可接受的張智剛認為,由於是倉促通過,法修的不是那麼完善。

他舉例,パン(音同胖)達人手感烘焙遭香港部落客踢爆使用人工香精,事實上並非添加有害物質,而是廣告不實,但由於新法尚無針對廣告不實修正,因此最高只能裁罰20萬元。

監委程仁宏也發現,政府雖然已大動作修法,成效還得視落實與否而定。

就在混油風波發生前兩天,消基會為了探討修正後的食管法,召集了產官學界,又開了兩天會議。當時與會者就呼籲政府,每年出版一本食品安全白皮書,讓民眾知道,政府相關部門過去一年的努力。

「因為我們發現,政府永遠沒有進步,」消基會副董事長陸雲舉例,每年農藥殘留的不合格率始終未能改善,是否應該朝向目標管理制,「政府都說有做事,但成效我們實在看不到。」

沒有想到會議才開完沒多久,馬上就爆發大統油品事件。

認證制度是球員兼裁判
把關組織待改革 主管機關亟需整合

除了執行可能不夠落實,修法後的食安制度也有不足之處。

首先,現有制度對食品工廠的要求,很難讓民眾真的能食得安心。主因在於,衛生主管機關都強調讓業者自主管理,卻沒有明確告知,但放牛班和資優班的表現就是天差地遠,只能管好君子,無法防範不肖業者做好自主管理。

再來政府大力推動的認證制度,也缺乏後端的查核機制。這次通過GMP認證的食用油大廠陸續出包,令很多人懷疑GMP標章形同虛設。但程仁宏可不這麼認為,對他而言,多一個認證,就是多一層把關,應該致力於加強後端監控,以及查核再把關,才能讓消費者更安心。

除了認證方式的落實和監控,負責把關的組織也必須改革再造。

一位食品界大老就直言,國內各大認證標章根本就是退休官員的大本營,他們既是標準的制定者,也是檢驗者,而理監事會和董事會,更都由大企業把持,名單裡根本沒有消費者團體,或中小型食品廠,在球員兼裁判的情況之下,運作結果可想而知,「把裡面一部分人更替掉,台灣的食安問題就可以解決一半,」一位食品業者說。

但要想改革這些被政府把持的認證組織,簡直比登天還難。「改變一個人的既得利益,比改變一個人的靈魂還要難,」另一位食品界重量級企業家感歎。

漏洞多且難防堵 境內外把關還要更嚴

另外,政府各部會也應整合出擊,而不是由衛福部獨挑大樑。

現階段最常發生的食安問題莫過於,工業用化工原料流入了食品業,這其實歸三個部會管轄,分別是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業者登入平台」、勞委會的「化學雲」,以及環保署的「毒性化學物質資料庫」,只可惜,這些化學物質資訊平台,到目前都沒辦法串連起來,沒辦法發揮相互查詢比對的功能。

程仁宏感歎,以目前機制,即使塑化劑事件過了兩年,如果現在仍有不肖廠商故技重施,惡意添加塑化劑,台灣民眾還是防不勝防,「因為衛生單位只做正面表列的抽查。」

意思是說,只抽驗政府表列的那些不法添加物,至於那些黑心業者在正面表列之外的添加,政府不抽驗,當然也就不會被查出來。例如工業用的塑化劑或銅葉綠素,根本不在檢驗項目中。

有位農夫私下告訴程仁宏,有人向他們兜售農藥的說帖是,「放心,用我的農藥效果好,又不會被查出來,」對方指的就是檢測項目之外的農藥。

「當然不可能要政府驗全世界600多種農藥,」程仁宏建議,政府必須做好境外輸入及國內製造的把關,杜絕現有核准以外的農藥入境,也禁止國內製造相關的農藥,一旦來源減少,農民想用也沒得用。

不只如此,台灣境外把關的制度也可能過於寬鬆。以日本為例,他們要求台灣輸到日本的每一批茶葉,都得附上沒有農藥殘留的證明,才能順利報關,要求附上證明後,他們也抽驗,結果近幾年來,台灣輸入日本的茶葉統統合格。

但台灣對進口食品只做一定比例的查驗,並沒有對廠商要求認證,少了一個關卡,導致進口不安全的食品問題層出不窮。

連大陸食安都在進步時……  
台灣的食安教訓  政府何時能學會?

事實上,多起添加工業用原料到食品裡的食安事件,很難主動查核,幾乎都得靠檢舉。然而,衛福部訂下的檢舉獎金,只有罰鍰的5%,像去年全台核發檢舉獎金的案件是68件,一共發了12萬3050元,平均每件獎金只有1810元。

獎金低就算了,光是今年,全台灣還有七個縣市政府,根本就沒有編列食安獎金的預算,「誘因不足,自然沒人想出面檢舉重大的食安事件,」程仁宏指出。

程仁宏笑著說,以前擔任消基會董事長時,政府相關單位總回答他,「我們會帶回去研究研究,」現在身為監察委員,公權力介入後,看到他們開始「慢慢改」,「雖然有速度慢,確實也看到一些成效,然而距離國人的期盼還是有一大段落差,」他不諱言。

關鍵就在於,政府長期不重視食品安全。程仁宏說,早期曾有衛生署官員說過,只要不吃死人,都不是什麼大事,但食安問題大多並非一入口就致命,而是長期對健康造成傷害,「這種心態造成政府對食品安全管理的想法是,慢一點沒關係,鬆一點沒關係,少管一點沒關係,最後倒楣的都是無辜的民眾。」

政府向來把食安視為內政問題,排在外交、經濟之後,但對台灣民眾而言,卻是比任何國家大事都重要。

食品衛生把關不嚴 已是第五大民怨

4年前行政院研考會調查發現,75%民眾認為,食品衛生把關不嚴是第五大民怨;3年前的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調查,民眾認為「台灣的食品能安心食用」的比率僅為12%;消基會近5年消費新聞排行榜裡,食品衛生安全議題連續5年蟬聯冠軍。

雖說食品安全廠商有責,但沒有善盡把關責任的政府,更是難辭其咎。「如果能做好食品安全的話,基本上要丟掉政權,也不是那麼容易,」張智剛向政府喊話。

前幾年,中國大陸的黑心商品到處流竄,備受國際批評,三聚氰胺事件後,大陸官方決定讓美國FDA到北京、廣州設立辦事處,為的就是讓他們協助大陸食品安全制度的改革。

之後,中國食品生產廠商想要對外銷售,除了工廠登記、營業執照之外,還必須具備QS(Quality Safety,質量安全)認證。

QS認證是一種食品生產商必備的強制性檢驗,嚴格到連產品外包裝的吸管或包裝紙,都要印上QS標章,才能出廠銷售。

不只是食品生產商,就連他的原料供應商,政府都要求三證齊全,管控原物料的流向,甚至連他的下游通路商也都得想辦法備有這三證,否則商品根本無法上架。

「這兩年大陸的食安已有跳躍式的進步,」一位食品廠台商老闆提高分貝說。

食安教訓這堂課,中國大陸在快速學習,台灣能否再加快腳步呢?

 

撰文∕王一芝 責任編輯∕劉宗翰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作者相關文章



星際之門 芝麻開門 OpenAI CEO台韓固樁 亞洲科技股大爆發


生活質感Level Up!小宅走道與臥榻規劃技巧


記憶體發飆


王惠鈞攜手博太生醫 開啟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研發


轉角遇見就諦 看見人生美好風景


樑壓床、鏡子對床真的會招來壞運勢嗎?


2025國慶焰火在南投登場 縣府推接駁專車疏運人潮


用手語翻譯 打開溝通的門


800V升級潮 飆股大追蹤 電源技術大突破 2.3兆市值上位新局


3D IC搶2.4兆大餅


領略色彩繽紛 讓想像力高飛 70歲雄獅文具越活越年輕!


破框.建構—桃園結構技術論壇揭示建築安全新世代


Q4必追 8檔焦點股 一路旺到年底


坪數小沒關係!3招打造18坪日系宅


山海鎌倉 • 旅中隨帖


川習TikTok


用[微]預算 直[上]竹北門牌負擔得起的好品味 首選【微上】


博太生醫董座徐宜生 從零售王到建構植物新藥大平台的轉折人生


預算有限還是想用文化石、石材、清水模嗎?14種替代建材神救援!


台灣僑外生觀看造山者:感動!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