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人民要食安,政府卻學不會教訓!  

6個大漏洞、4個做不到,廠商更沒在怕

從塑化劑、瘦肉精到毒澱粉,食安事件連環爆,國人不滿的情緒也沸騰到極點,現在連食用油都有問題,讓人不禁要問,「到底還有什麼能吃?」

每次正值風暴當下,政府官員總是信誓旦旦、拍胸脯保證,宣示捍衛食安的決心,但是風波過去,類似問題又再次出現。

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開完了,但因為沒有徹底落實,成效不彰、方向不對、執法不嚴、罰則不重,黑心商人更是沒有在怕,「四不一沒有」的缺失,仍然存在;食品衛生管理法也修完了,但檢討後發現,竟還有六大漏洞,補起來可能還要5年?

如何才能將台灣的食品安全帶回正軌,《遠見》帶你追追追,提供政府更好、更正確的改革方向,盼國人能找回餐桌上的幸福。
05
連油也淪陷!還剩什麼能吃?
食安事件連環爆 民怨也爆發

由大統引爆的黑心油事件,幾乎讓國內有販售油品的食品廠都捲入其中,消費者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激烈反應更甚於被視為台灣食品安全聖戰的塑化劑事件。

原因在於,飲料大不了可以不喝,但每天用來煮三餐的食用油總不能不用,「誰能告訴我們,台灣到底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吃,」一位家庭主婦無語問蒼天地說。

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下,總統馬英九下令在一個半月內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主張修法重罰,嚴密檢舉與監測,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行政院長院長江宜樺也重砲批評不肖業者貪圖暴利,讓台灣在國際間抬不起頭來;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文達更不惜賭上烏紗帽,決心對問題油品打擊到底。

政府官員信誓旦旦的拍胸脯打包票,讓人感覺這一定是最後一次,經過這次之後,一定不會再發生食安問題。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兩年前的塑化劑事件,當時政府的反應就跟現在一模一樣,嚴厲譴責黑心廠商,痛下決心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進行檢討改革。

改善食安怠惰 檢討報告像狗吠火車

當時曾經召開連續兩天的會議,匯集了400位產官學的食安專家參與,還有許多企業參與。會後提出了「五五行動,食在安心」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案,包括5年內預算增加15億元,人力擴額500人,加強管理5000家廠商,以及輔導5萬家廠商拿到GHP認證(食品良好衛生規範)。「塑化劑風暴為台灣帶來一場食品安全革命,」當時的行政院院長、現任副總統吳敦義到場致辭時如是說。

然而,台灣食安問題就此解決了嗎?當然沒有。從那之後,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爆發新的事件,從畜牲奶粉、過期原料、毒布丁、毒澱粉、毒醬油、瘦肉精、假白米,到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黑心油,無不讓民眾人心惶惶。

原來政府說完後,事情並沒有解決,一旦出了狀況,又引起群情激憤,事過境遷就忘了,什麼都沒有改變,直到下次另一個問題食品再出現。

「官員都以為民眾健忘,但他們這個招式真的用老了,」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氣憤地說。兩年前拒絕出席全國食品安全會議的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當時就在部落格寫道,「他們只打算做背景調查、風險評估,分明是在爭經費、浪費稅款、拖時間,不知道百姓沒時間及健康再忍受更多不安全的食品。」吳家誠更直言,不必是專家學者也知道,原則是立即解決問題,而不是再調查及評估計算,「每次去都是大拜拜,那有什麼用。」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高志尚更痛批,這麼重要的議題一天就要有結論,完全沒深入討論的空間,這樣的會議「根本不必開了!」他還說,政府早已把內容擬好,只是要業者到場背書罷了!

曾任消基會董事長的程仁宏,5年前出任監委後,便發揮啄木鳥的精神,致力為食品安全把關。2011年5月台灣爆發塑化劑事件,至今兩年多,他一共提了21份食安調查報告和16份糾正案,最後一份報告就在大統假油事件爆發前幾天。報告中他提出許多建議,但無法讓政府或企業落實,這麼多報告就像狗吠火車般。

「對政府食安的具體改善成效,當然不滿意,」他觀察,有些做得到的沒用心去做,另外一些正在做,可是速度很慢,「兩者加起來,等於沒有做。」

食安風暴下的新「四不一沒有」
政府四個做不到 黑心商人沒有在怕

不過,程仁宏也坦言,兩年前全國食安會議規劃的整體目標,還算完善,但由於沒有落實,導致了台灣食安制度「四不一沒有」的缺失。

「四不」是,成效不彰、方向不對、執法不嚴、罰則不重。至於「沒有」,指的則是不肖業者「沒有在怕」。

成效不彰,指許多執法環節落實度低有關。

程仁宏舉例,當地方衛生單位稽核食品廠,發現有過期或有害健康的食品時,大多沒有按照銷毀的標準作業程序走,相信廠家將主動銷毀,沒想到稽查人員轉頭離開後,廠家迅速改換包裝,以新品之姿對外銷售,「法令要求銷毀,結果他只做半套,當然沒辦法真正把關。」

方向不對,在於政府缺乏全面性的思惟,以至於時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是頭痛醫腳。

檢驗證明像貼狗皮藥膏 等於做白工

還記得塑化劑事件之後,政府要求業者張貼檢驗合格證明,好讓消費者安心。結果常常看到許多商店,整間店貼得像狗皮膏藥般,消費者不但不知從何購物點餐,甚至還質疑店家賣的商品和檢驗報告上不是同一批。

「問題在上游,卻去管下游,根本沒有對症下藥,官員好像很忙,但做了半天卻白費,」程仁宏直指。

也因為罰則不重、執法不嚴,對不法的黑心業者當然就沒有嚇阻作用。

以爆發過標示台灣生產、卻一粒台灣米都沒有的山水米為例,業者泉順食品兩年半內共被取締了18次,每次最多只罰20萬元,對光是中元檔期就狂賣五、六萬包的泉順食品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甚至是九十牛一毛,就像蚊子叮牛角,不痛不癢。業者甚至還振振有詞地說:「我不是被罰最多次的。」

「如果一開罰就能讓違法廠商無法再營業,甚至還要吃牢飯,他才不敢輕舉妄動,」程仁宏提高聲量說。

幾乎所有食安專家都同意,台灣食品安全近年來最大的進展,就是2013年5月31日才通過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而催化劑就是毒澱粉。

2008年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風暴後,行政院把十幾年沒修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審查,沒想到一拖就是4、5年,直到今年5月毒澱粉流竄全台,民眾群情激憤,立委們才趕在會期結束前把食管法修正案從箱底找出來,倉促之間三讀通過。

食管修法倉促 消基會:政府根本沒進步

「這是食管法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修法,」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執行祕書黃慧敏說,修法重點在於全登錄、全標示、加重罰鍰和處以刑法。

她分析,主要是授權政府更大的權責去管理廠商,以及對不法業者的刑責加重。

「修比不修好,」對新法還是不太滿意,但可接受的張智剛認為,由於是倉促通過,法修的不是那麼完善。

他舉例,パン(音同胖)達人手感烘焙遭香港部落客踢爆使用人工香精,事實上並非添加有害物質,而是廣告不實,但由於新法尚無針對廣告不實修正,因此最高只能裁罰20萬元。

監委程仁宏也發現,政府雖然已大動作修法,成效還得視落實與否而定。

就在混油風波發生前兩天,消基會為了探討修正後的食管法,召集了產官學界,又開了兩天會議。當時與會者就呼籲政府,每年出版一本食品安全白皮書,讓民眾知道,政府相關部門過去一年的努力。

「因為我們發現,政府永遠沒有進步,」消基會副董事長陸雲舉例,每年農藥殘留的不合格率始終未能改善,是否應該朝向目標管理制,「政府都說有做事,但成效我們實在看不到。」

沒有想到會議才開完沒多久,馬上就爆發大統油品事件。

認證制度是球員兼裁判
把關組織待改革 主管機關亟需整合

除了執行可能不夠落實,修法後的食安制度也有不足之處。

首先,現有制度對食品工廠的要求,很難讓民眾真的能食得安心。主因在於,衛生主管機關都強調讓業者自主管理,卻沒有明確告知,但放牛班和資優班的表現就是天差地遠,只能管好君子,無法防範不肖業者做好自主管理。

再來政府大力推動的認證制度,也缺乏後端的查核機制。這次通過GMP認證的食用油大廠陸續出包,令很多人懷疑GMP標章形同虛設。但程仁宏可不這麼認為,對他而言,多一個認證,就是多一層把關,應該致力於加強後端監控,以及查核再把關,才能讓消費者更安心。

除了認證方式的落實和監控,負責把關的組織也必須改革再造。

一位食品界大老就直言,國內各大認證標章根本就是退休官員的大本營,他們既是標準的制定者,也是檢驗者,而理監事會和董事會,更都由大企業把持,名單裡根本沒有消費者團體,或中小型食品廠,在球員兼裁判的情況之下,運作結果可想而知,「把裡面一部分人更替掉,台灣的食安問題就可以解決一半,」一位食品業者說。

但要想改革這些被政府把持的認證組織,簡直比登天還難。「改變一個人的既得利益,比改變一個人的靈魂還要難,」另一位食品界重量級企業家感歎。

漏洞多且難防堵 境內外把關還要更嚴

另外,政府各部會也應整合出擊,而不是由衛福部獨挑大樑。

現階段最常發生的食安問題莫過於,工業用化工原料流入了食品業,這其實歸三個部會管轄,分別是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業者登入平台」、勞委會的「化學雲」,以及環保署的「毒性化學物質資料庫」,只可惜,這些化學物質資訊平台,到目前都沒辦法串連起來,沒辦法發揮相互查詢比對的功能。

程仁宏感歎,以目前機制,即使塑化劑事件過了兩年,如果現在仍有不肖廠商故技重施,惡意添加塑化劑,台灣民眾還是防不勝防,「因為衛生單位只做正面表列的抽查。」

意思是說,只抽驗政府表列的那些不法添加物,至於那些黑心業者在正面表列之外的添加,政府不抽驗,當然也就不會被查出來。例如工業用的塑化劑或銅葉綠素,根本不在檢驗項目中。

有位農夫私下告訴程仁宏,有人向他們兜售農藥的說帖是,「放心,用我的農藥效果好,又不會被查出來,」對方指的就是檢測項目之外的農藥。

「當然不可能要政府驗全世界600多種農藥,」程仁宏建議,政府必須做好境外輸入及國內製造的把關,杜絕現有核准以外的農藥入境,也禁止國內製造相關的農藥,一旦來源減少,農民想用也沒得用。

不只如此,台灣境外把關的制度也可能過於寬鬆。以日本為例,他們要求台灣輸到日本的每一批茶葉,都得附上沒有農藥殘留的證明,才能順利報關,要求附上證明後,他們也抽驗,結果近幾年來,台灣輸入日本的茶葉統統合格。

但台灣對進口食品只做一定比例的查驗,並沒有對廠商要求認證,少了一個關卡,導致進口不安全的食品問題層出不窮。

連大陸食安都在進步時……  
台灣的食安教訓  政府何時能學會?

事實上,多起添加工業用原料到食品裡的食安事件,很難主動查核,幾乎都得靠檢舉。然而,衛福部訂下的檢舉獎金,只有罰鍰的5%,像去年全台核發檢舉獎金的案件是68件,一共發了12萬3050元,平均每件獎金只有1810元。

獎金低就算了,光是今年,全台灣還有七個縣市政府,根本就沒有編列食安獎金的預算,「誘因不足,自然沒人想出面檢舉重大的食安事件,」程仁宏指出。

程仁宏笑著說,以前擔任消基會董事長時,政府相關單位總回答他,「我們會帶回去研究研究,」現在身為監察委員,公權力介入後,看到他們開始「慢慢改」,「雖然有速度慢,確實也看到一些成效,然而距離國人的期盼還是有一大段落差,」他不諱言。

關鍵就在於,政府長期不重視食品安全。程仁宏說,早期曾有衛生署官員說過,只要不吃死人,都不是什麼大事,但食安問題大多並非一入口就致命,而是長期對健康造成傷害,「這種心態造成政府對食品安全管理的想法是,慢一點沒關係,鬆一點沒關係,少管一點沒關係,最後倒楣的都是無辜的民眾。」

政府向來把食安視為內政問題,排在外交、經濟之後,但對台灣民眾而言,卻是比任何國家大事都重要。

食品衛生把關不嚴 已是第五大民怨

4年前行政院研考會調查發現,75%民眾認為,食品衛生把關不嚴是第五大民怨;3年前的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調查,民眾認為「台灣的食品能安心食用」的比率僅為12%;消基會近5年消費新聞排行榜裡,食品衛生安全議題連續5年蟬聯冠軍。

雖說食品安全廠商有責,但沒有善盡把關責任的政府,更是難辭其咎。「如果能做好食品安全的話,基本上要丟掉政權,也不是那麼容易,」張智剛向政府喊話。

前幾年,中國大陸的黑心商品到處流竄,備受國際批評,三聚氰胺事件後,大陸官方決定讓美國FDA到北京、廣州設立辦事處,為的就是讓他們協助大陸食品安全制度的改革。

之後,中國食品生產廠商想要對外銷售,除了工廠登記、營業執照之外,還必須具備QS(Quality Safety,質量安全)認證。

QS認證是一種食品生產商必備的強制性檢驗,嚴格到連產品外包裝的吸管或包裝紙,都要印上QS標章,才能出廠銷售。

不只是食品生產商,就連他的原料供應商,政府都要求三證齊全,管控原物料的流向,甚至連他的下游通路商也都得想辦法備有這三證,否則商品根本無法上架。

「這兩年大陸的食安已有跳躍式的進步,」一位食品廠台商老闆提高分貝說。

食安教訓這堂課,中國大陸在快速學習,台灣能否再加快腳步呢?

 

撰文∕王一芝 責任編輯∕劉宗翰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作者相關文章



開啟無限想像的南方雪


投資市場的風險與應對策略


#MeToo倖存者計畫:暖暖接住每一顆心


台股天選之人 百毒不侵?


AI機器人選股 解決投資ETF的痛點


藝術投資 小額入手也能翻倍賺


支撐逆境兒少的蛻變方成事


冬暖夏涼之必要(下)


輝達與特斯拉都看好機器人未來


大象變狐狸


蔡上機老師:迎福納財這樣挑就對了!四種必買好運外風水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跨越四百年的藝術饗宴 親炙大師風采


幣圈黑天鵝事件?從時事看加密貨幣發展


面臨斷電與限電緊急應對展開 儲能櫃成剛需


壓回就是買點


億級大師親傳弟子 「量價、時間、角度」一把抓 讓你勇敢追漲


天使樂團 身障音樂家揮灑生命之音


超當代藝術視角 莊智舜收藏展


超越生命的苦難 活出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台股站上2萬是末端嗎?不想錯過漲勢該如何切入?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