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美學巨擘-陳澄波
文:阿保 圖:陳澄波
陳澄波先生的畫作,色彩鮮艷且深刻,在描寫當時的街景圖畫中,隱含著對百姓的關懷,以及對這塊土地的摯愛。其豐富情感,展現在細節,亦透露出其精彩的人生經歷。
陳澄波先生出生於日據時代,並經歷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和台灣。從他擔任教職,發覺其美術天份,到負笈日本學習美術。在那個時空背景,台灣屬於日本統治時期,百姓乖順服從,社會雖有階級之分,但還算是工商繁榮、社會進步。
1927年~1929年陳澄波先生到日本留學期間,感受當時社會的民主奔放,作品除了到戶外寫真作品外,也喜歡描繪老家嘉義的風景。如『夏日街景』圖,用特殊的二分法,將人造建築和自然公園透過切割,和圓形連結,巧妙合在一起;而在日本寫真作品『上野美術館』圖畫裡,看到鮮豔的美術館,搭配蕭索的枯樹枝和少數路人,呈現一種瑰麗卻又緊繃的軍國氛圍。
1929年~1933年在上海期間,陳澄波先生畫作受到中國名畫家如張大千、徐悲鴻、潘天授…影響,將東方水墨畫元素,納入畫圖技巧中,佐以西畫中的油畫勾勒技法,展演出一幅幅生動美景。此階段創作的『運河』,下方河面上舟船往來、岸邊人群熙嚷;遠方工廠林立,煙火綿延。圖上訴說當時中國社會發達,人民互動緊密,無形中也透露出那時代國內外的交迫背景。
1934年之後,陳澄波先生回到台灣。此時的作品已臻反璞歸真之境,大師級的神來之筆隨處捻來,皆大有可觀。在『初秋』畫裡,從不同視角描寫紅瓦屋簷比鄰錯置,遠方大樹綠野縱橫,前後交疊多層次空間布局,讓人觀看到台灣建築街景意象;另外在『嘉義街景』畫中,由近而遠拉大景深,新舊中西的建築,或走或跑的路人,搭配大小不一的樹,動態中,呈現一股寧靜之美。
觀陳澄波先生的作品,每幅都色彩飽滿、刻劃動人,無論風景或人,都能從他的畫作中,看到那個時代人民生活的景象。也因為如此,他的每幅畫,彷彿都會說故事,讓我們“嘣”一聲,就掉進他的畫裡,聆聽感受他的故事,感同身受又感動,而久久不能自己。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