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當前研判房市景氣變動趨勢之十大迷思  

文.莊孟翰

重稅、少子化老年化與移民政策,將是未來影響台灣房價重要變數

Q:就長期趨勢觀察,台灣房價幾乎只漲不跌,多數民眾也習以為常的喜愛以具有保值效用,又可以兼具收益的房地產當作投資工具。

惟現階段房價跌勢尚未止歇,加以空屋、餘屋數量依舊高居不下,建商為去化餘屋,不斷加大讓利促銷,去(2017)年買賣移轉棟數26萬6086戶,再創16年新低。因此,想請教莊教授,當前房市景氣變動趨勢是否還能與往昔相提並論?

A:當前房市景氣看似有回升跡象,惟建商讓利促銷仍未見停歇,主要緣自2014年稅制結構大幅調整,加以2016年房地合一稅實施。

另根據商仲業調查資料顯示,2016至2017年國內商用不動產已連續兩年沒有外資買盤,主要原因在於外資購置之不動產一年內出售稅率高達四五%,持有一年以上出售稅率35%,由此可見高稅率對於不動產投資之嚴重影響。

因此,過去「有土斯有財」以及房地產「收益兼增值」的傳統概念,應該要隨之大幅改變,俾免與現實落差過大慘遭套牢。以下謹就當前房市景氣變動趨勢分別彙整列出常見十大迷思,以供參考。

一、房價只漲不跌的迷思

─重稅後遺症不容小覷

如追溯自往昔數據,台北市自一九七三年第一波房價大幅飆漲起始每坪1.9萬元,至去年每坪83.3萬元,四十四年間房價上漲了43.84倍,相當於每年平均上漲一倍。

過去房價大致依循經濟景氣「復甦、繁榮、衰退、蕭條」循環模式連動,「大漲小回」幾乎就是可以預期的財富累增模式。尤其是過去經濟持續高成長,GDP也隨之大幅增長的時空背景下,相對於同樣高漲的房價,一般民眾顯得較為無感,而這也正是投資或投機之「黃金時段」。

不過,由日本房市從高點下跌墜入失落的25年,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房價重挫三至五成,台灣自1991至2003年也曾經歷十三年不景氣,惟2003下半年至2014上半年卻又出現大幅飆漲,導致過去只漲不跌的刻板印象又再重新浮現,總認為這種概念就長期而言是對的。

其實以重稅壓抑房價各國皆然,唯一值得檢討的是自2014年七月一日台北市率先實施囤房稅後一年半期間,房地產持有稅、交易稅與資本利得稅皆大幅提高,導致整體房市生態大幅翻轉,惟截至目前為止,一般民眾大都沒有深入了解稅制變革對於房市衝擊的力道,而仍停留在房價只漲不跌的迷思。

二、土地神話的迷思

─日本經驗,前車之鑑

日本戰後從經濟高度成長到泡沫經濟時代,土地神話不斷膨脹,咸認只要擁有土地就能經由抵押貸款再購買土地,藉由財務槓桿快速創造財富,其所持論調為只要經濟成長,土地價值不滅,地價絕對不可能下跌,因此,當時就有人喊出「賣掉一個日本,可以買下四個美國」的口號,直可媲美美國的股票神話。

按日本三菱不動產於1989年十月買下紐約曼哈頓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更間接為土地神話做了背書。豈料自1991年房價崩盤至2013年跌幅竟然高達87%,終致日本泡沫經濟拖延超過二十年以上。

02- 1993~2017年日本都會區與東京房價變動趨勢圖

同樣的,台北市精華地段的忠孝東路四段與復興南路口一樓店面約二十五坪,即目前雄獅旅行社現址,當初也曾號稱一個月租金一百萬元而名噪一時。或許這是位於捷運金三角內土地資源稀少性的緣故,但真實金額或者是否刻意拉抬再伺機出脫,不得而知,基本上這都是土地神話的翻版。

再如美國汽車工業大城底特律,當初該地區房價也因為產業的帶動而跟著水漲船高,其後因汽車工業逐漸沒落,房價也隨之一落千丈,也正因此,土地神話在經濟衰退或產業蕭條情況下就未必靈驗。

三、跌幅超過兩成與V型反彈的迷思

─應注意觸底後之盤整期多久

現階段台灣房價跌幅普遍超過兩成,不少民眾認為房市已經觸底,而擬進場買房,卻忽略觸底並非立即V型反轉,而是會再經歷一段三至五年甚至更長的盤整期,而這也正是當前錢多利率低情勢下常見之一大迷思。

四、油價、物價與房價連動的迷思

─應注意超額供給之潛在影響

2012年OPEC油價曾高漲至每桶109美元,不過後來美國油價因產量供給增加,近年皆處於平穩狀態,但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報告顯示,汽油、蒸餾油需求大增,油價再度漲破六十美元,並朝七十美元大關邁進,過去房價常跟著油價、物價連動,因此一般民眾總擔心房價會跟著連動上漲。

然值此市場供給大於需求,又逢景氣下滑之際,即便油價再上漲,房價恐依舊無動於衷,無法再呈現過去之連動反映。一般而言,景氣好時,油價上漲的確會助長房價,不過當景氣下滑,買方跟賣方的觀點常會背道而馳,即便賣方大力促銷,買方在預期心理下仍舊會停看聽的靜觀其變,因此,如認為房價會像過去一樣跟著油價連動,恐亦不切實際。

五、房貸、土建融增加與房市好轉的迷思

─應與買賣移轉數量相互對照

通常房市榮枯與金融機構貸款消長息息相關,因此,一般投資者動輒以民國九十二年這一波房價起漲之購置住宅貸款3.04兆元,及至106年驟增至6.65兆元,建築貸款自4203億元驟增至106年之1兆7384億元來判定景氣走勢,而建商也總會據此認為係需求提高所致。(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911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

 

 

 


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在EUV製程的特用化學擺脫美國技術有多難


如何避開新青安急凍危機?地政將軍關漢君:房市不會崩盤 但將迎來「15%修正期」!


星際之門 芝麻開門 OpenAI CEO台韓固樁 亞洲科技股大爆發


生活質感Level Up!小宅走道與臥榻規劃技巧


記憶體發飆


王惠鈞攜手博太生醫 開啟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研發


轉角遇見就諦 看見人生美好風景


樑壓床、鏡子對床真的會招來壞運勢嗎?


2025國慶焰火在南投登場 縣府推接駁專車疏運人潮


用手語翻譯 打開溝通的門


800V升級潮 飆股大追蹤 電源技術大突破 2.3兆市值上位新局


3D IC搶2.4兆大餅


領略色彩繽紛 讓想像力高飛 70歲雄獅文具越活越年輕!


破框.建構—桃園結構技術論壇揭示建築安全新世代


Q4必追 8檔焦點股 一路旺到年底


坪數小沒關係!3招打造18坪日系宅


山海鎌倉 • 旅中隨帖


川習TikTok


用[微]預算 直[上]竹北門牌負擔得起的好品味 首選【微上】


博太生醫董座徐宜生 從零售王到建構植物新藥大平台的轉折人生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