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全台872萬新中年族群 向老說不 我的熟年進行式  

長久以來,當社會討論高齡化時,不是聚焦出生率下降,就是集中在老人福利。直至近年,一群同時面對上、下兩代「夾殺」的三明治世代,他們的困境浮上檯面,才有人注意到台灣還有一群人數龐大的準銀髮族。 

2

這群40到64歲的中年人共872萬人,等於每2.5人中就有一個中年人。據調查,中年人通常是最不快樂的一群,事業、健康、財富、家庭……問題接踵而來。 

但所幸,他們也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高教育程度的一代,他們用「熟年」概念替代「老」,早已進入「熟年進行式」,從年輕就積極準備邁向第三人生。

 《遠見》盤點中年常見危機,並專訪走過低潮再出發的過來人,借著他們的人生經驗,你也可以安度中年,人生下半場更精采。

當社會關注青年失業、低薪,當政府社會福利給了銀髮族,鮮少有人注意台灣還有一群人數龐大的準銀髮族。

他們是40到64歲間的中年人,總數872萬,已占台灣總人口的38%。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未來? 

「不該這樣,我吃了半年安眠藥,為什麼還會半夜驚醒?」47歲的美美(化名)帶著不解語氣問精神科醫師。美美本來是業務員。十年前,為了照顧罹患舌癌的婆婆,辭去工作,開始進出醫院的日子。本以為婆婆病情穩定了,就能返回職場,豈知婆婆潛藏躁鬱症,晚上總是不睡覺,擾亂家人作息,幾乎天天大聲罵人,弄得全家氣氛緊張。

偏偏此時,念國中的孩子又出現拒學症,被老師視為頭痛人物,只要傳LINE過來,美美就得跑學校。正處中年的她,只為家人忙碌,情緒幾乎崩潰,她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近來更不敢參加同學會,開始焦慮、失眠、暈眩,只好跟著孩子一起看精神科。 

          40~64歲新中年人
          超鬱卒的三明治世代 

美美是目前必須照顧長輩與下一代的台灣中年世代的縮影。根據主計總處今年發布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此刻45~64歲的台灣中年人,是主觀幸福感最差的一群,低於青年和老年人,是台灣U型幸福指數的谷底。 

這樣的發現不只在台灣,國際間也有類似結果。不少國內外專家均認為,人生當中,中年是最不快樂的階段。 

2008年,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經濟學教授安德魯.奧斯瓦德(Andrew Oswald)和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率先提出U型理論。他們調查80個國家、200多萬人的幸福感,發現有72個國家的幸福感起伏,都呈現U型。其中,情緒低潮期是40~50歲的中年,青少年和老年期則最快樂。 

此後,各地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發現。2011年,荷蘭馬斯垂克大學對英國、瑞士及德國進行調查,發現40、50幾歲的中年人最鬱卒,25歲和65歲的人最滿意自己的生活,也最快樂。 

今年,奧斯瓦德再對歐洲27國調查,進一步指出,45~55歲的中年人是抗憂鬱劑的服用大宗,服用量是25歲以下、65歲以上的兩倍,與其他年齡層相比,呈現倒U型。其中,快50歲的人用量最多,尤其是離婚、分居、失業、教育差的女性。 無獨有偶,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大衛.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在《中年的意義》試圖尋求答案。他認為,青年因為年輕,肩負責任少,離死亡很遠,所以比較快樂。老人因為還活著,見多識廣而豁達,也為在世感恩而快樂。 

至於40~64歲的中年人,因為生活比年輕時複雜,工作環境嚴苛,還要養育兒女、奉養父母,思考未來時,感到焦慮,快樂感就會打折。 

        目前中年人口占38% 史上最多 

根據內政部統計,最不快樂的40~64歲的中年人,正是台灣人口最多的一個族群。在過去半世紀,增加超過四倍。現在是台灣有史以來,中年人口最多的時刻,占總人口三成八(表2),幾乎每2.5個人就有一人是中年人。 

這一代中年人,不只現在要面對人生挑戰,未來等待他們的,還有退休後長達20年的第三人生。 

所謂第一人生,是20多歲前的學習人生。20多歲到60歲前後的成年與工作,則是第二人生。退休後就進入老後的第三人生。 

中年人最好從現在啟動各項準備工作,在年紀愈來愈熟年的過程中,一路向老說不。 

        盤點自身健康〉50歲是關鍵
        器官功能衰退 小心三高、慢性病
 

首先要說不的是,健康不要變差、病痛纏身。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班布里基從動物演化來分析中年。他認為,中年是人類的獨有現象,天擇演化將年過40歲的人類,塑造成特有生物。中年人不是逐漸凋零,而是進入特別的人生新階段。因為演化,情緒、身體會再次變動,達到新的狀態。 

失智症專家、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就說,年齡增長,年過40歲後,就會開始老花、白髮,關節骨卡卡,也可能出現三高、癌症、中風、心臟病等慢性病。 

事實上,人類從出生就開始老化,皮膚、肺等器官開始衰退,到了中年,年齡愈大,退化愈快。 

多數人在40歲,器官功能還可達八成,到了50歲就剩七成,此後年齡增加,衰退加速,70歲時僅剩三成。 

以三高為例,就是典型的中高齡生理問題,有人會因為身體變差感到驚恐,網路甚至流傳:「萬般皆下垂,唯有血壓高」,揶揄中年人健康走下坡。 

觀察國健署統計三高發生率(頁200表3),可以了解女性在50歲後,進入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降低,三高發生率大於男性,特別是血糖、血脂。如果三高沒有控制,就會引發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甚至癌症等後遺症。 

癌症對中年人的威脅,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分析近30多年癌症發生率,可以發現,40歲之後國人罹癌風險上升,50歲之前,每十萬名女性罹癌人數較男性高,可是,跨過50,男性開始超越女性,而且快速增加。進入60歲,每十萬名男性,有上千人罹癌。 

        盤點父母健康〉失智、失能成危機
        逾45歲勞工 最常因照顧家人離職 

中年人除了面對自身健康危機,更要面對自己80、90歲的年邁父母,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帶來龐大照顧壓力。這時候該怎麼辦?自己照顧?請人照顧?送安養院?也是從中年必須思考的課題。 

「過去五年,台灣發生超過50起照顧悲劇!」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表示。 

陳景寧指出,每年有13.3萬人因為照顧家人而離開職場,成為45歲以上勞工自願離職的最大主因。17.8萬人需要減少工時、請假或調整工作,推估還在職場的隱形照顧者有231萬人,可見照顧父母是中年人養育子女以外,承受的新負擔。 

相較1.2億人口的日本,每年只有10萬人離開職場返家照顧家人,台灣的情況更嚴峻。陳景寧說,照顧者承受挫折、焦慮,感到孤單、憂鬱,主計總處調查顯示,50~74歲民眾負擔最重。 

照顧臥床家人並非只是短短幾年,而是一場長期抗戰。據家總調查,照顧者平均照顧9.9年、每天平均花13.6個小時,有人甚至長達20、30幾年,從年輕照顧到年老。到後來,家人過世,因為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又與社會脫節,也不易找到工作。 

55歲的作家張曼娟在近一年多來,因為90歲的爸爸得了老年精神病,晚上不睡覺,只要聽到爸爸房間有聲音,她就立刻起來查看,一個晚上總要起床三、四次,睡眠情況變得很差。 

她一度聽從爸爸要求,推掉工作,留在家裡陪伴。有一次和媽媽從澡盆抱爸爸起來,扭傷自己,沉重的照顧壓力逼得她需要暫時喘氣,只好重拾以往的忙碌工作,轉移注意力。 

「那種心力交瘁的痛苦,你不能說,你說了,就是不孝!」張曼娟很能體會「大齡兒女」的辛苦,她這麼稱呼這些中年子女。為了抒發心情,她陸續在臉書以〈照顧老去的父母,才能理解人生〉為文,大獲迴響,感動很多人。 

張曼娟慶幸自己有能力聘請外勞,照顧爸爸,若是收入不穩的中年人,想要照顧家人,負擔沉重。 

        盤點家人關係〉維持良好互動
        與成年子女、配偶相處之道 也是挑戰 

如何與成年子女、配偶相處、獨居,也是課題。 

「與家人有良好關係,才能有幸福中年、安穩老年,」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林聯章說出32年半的輔導心得。 

看看台灣的離婚率,就能知道台灣的家人關係不盡融洽。台灣已成為亞洲離婚率最高、世界第三高的國家。2015年,平均每天有146對離婚,平均不到10分鐘就有一對。觀察40歲以上的中年人,以40~44歲男性離婚人數居冠。 

林聯章感嘆,時下有中年人視婚姻無味,陷入外遇的糾葛,也有兒女看不慣父母關係,鼓勵離婚。 

其實,對中年人而言,家庭和睦是幸福的關鍵,他們也有這樣的渴望。 

根據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調查,兩岸40~65歲受訪中年人都把家人關係列為首要條件,期待聚在一起,共同從事活動。可是,現實生活中,中年人對家人關係的滿意度比起老人、青年要差。 

「我多麼希望能像一隻狗,可以被家人摸摸抱抱!」台灣家庭第一協會執行長沈美珍轉述一名50多歲男性的心聲。他說自己為了家人,在職場打拚,忙得像條狗,回到家裡,和家人關係不好,才知道地位不如狗。 

沈美珍分析,男性通常把子女照顧責任丟給妻子,到了中年,猛然察覺自己和子女疏遠,沒話可講,卻又不知如何彌補。因此,台灣家庭第一協會設計「好爸爸」課程,已吸引上千名男性學習,其中,40~60多歲中年人占了八成。 

        盤點內心世界〉學習心胸豁達
        恩怨情仇大和解 50歲正是時候
 

在向老說不的過程中,還必須學習心胸豁達。 

「5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50歲是修正生活方式的最佳時機」《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作者、日本聖路加國際大學教授保坂隆如此表示。例如,家人關係、金錢使用,都可以在此時調整。 

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玲也認為,人到50歲,應該和家人來個恩怨情仇大和解。今年,她以「創造50後人生幸福感」為題,在全台進行多場演講,深獲聽眾認同。「兄弟姊妹、父母與中年子女,免不了有裂痕,」她觀察,這個裂痕在40、50歲之前,通常被漠視、逃避。然而,到了中年,可能面臨父母過世、朋友罹癌,是反思與失和家人修復關係,也是與自己和解的時候。 

        中年提早準備
        才能好命過晚年
 

 不過,社會並沒有教中年人如何從日常點滴為日後人生做準備。大田出版社總編輯莊培園就提醒,現在的每一天都影響未來,要及早檢視自己。 

近年來,台灣出版社對中年產生自我覺醒,陸續翻譯、出版相關書籍,逐漸吹起一股風潮,教中年人學習過中年生活,並且面對老年。 

發行居家設計書籍的漂亮家居,從中老年居住空間議題延伸到心靈成長,出版熟年書系:《老前住宅設計解剖書》《熟年自治世代》等書。 

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認為,相較習慣上網瀏覽的青年讀者,中年人較願意買書。這兩年,他們出版13本,從照顧父母、長照議題到健康促進,都是長銷書,賣到上萬本。 

張芳玲則鎖定40~60歲讀者,創辦「熟年優雅學院」,至今發行18本書,每月至少推出一本,且題材多元,包括心靈成長、生活風格等,甚至也談丈夫死後,太太如何獨自生活,走出內心陰霾。 

        獨身晚年 是女性要面對的議題 

「中年人要及早認識喪偶議題,尤其是女性,」她提醒。目前喪偶有130萬人,女性占105萬人,由於壽命比男性長,未來喪偶女性人數會不斷攀升。 

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郭秀敏表示,成立21年來,女性會員占了八成,以50、60歲的中年人為數最多。 

「我從否認、害怕、悔恨、遺憾、沮喪,到接受事實,」郭秀敏闡述自己24歲意外喪夫,當時還懷著第二個孩子,承受莫大痛苦。這一路她經歷傷痛,到現在可以幫助別人,面對子女教育、經濟獨立,並且找到自我價值,扭轉孤寂失落感。 

相信隨著中年人重視自我成長,啟動熟年進行式,從健康、長者照顧、財富、工作、心靈等各方面,學習向老說不。未來當他們變老,快樂指數應該就會翻轉,從U型的谷底逐漸爬升。

文/黃漢華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


作者相關文章



坐擁「小而美」生活圈 「富廣夢溪石」自住家庭首選


ART FORMOSA 2025 全面升級 重返展館 引領夏季當代藝術風潮


改掉5個NG習慣 讓空間乾淨一整年!


感謝僑教政策 讓我們有助人的能力


以善念為創業根本 達勝科技始終走在市場最前端


關稅大限到了 第3季操作策略


拆解主力控盤手法 台指期達人自創心法勝率逾八成


晨昏四季,在家喝茶


怕電費貴不敢開冷氣?台電認證的十大冷氣省電方法


《2025年最新》益生菌到底怎麼選?專科醫師這樣建議!


把「願望」化成卡片 傳遞溫暖與祝福


匯率、關稅大限、以伊戰爭衝擊油價 鎖定高毛利AI股


中東危機衝擊市場


2025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誕生


防颱措施做好了嗎?快確認8大必做防颱安全措施


《許願先生─願望卡無限公司》:把願望做成卡,讓魔法成為收藏


AI新十大建設


作帳行情升溫 台積電重返千元點火 AI台灣蓄勢衝


台灣在亞太基因定序產業鏈上不能缺席!基龍米克斯攜手NGS龍頭廠 打造亞太基因定序中心


「大和仰慕」坐擁藝文雙軸增值利多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