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台大穩居榜首 社會聲望由成大拔得頭籌  

教育家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曾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則說:「無法衡量,就無法管理。」大學排名,是少數橫跨兩個領域的概念之一。 

愛與榜樣無法衡量,但做為教育組織,大學需要管理。中世紀時代,「大學」原本只是教會的學習團體,但今日的大學任務多元而複雜,且面臨國際競爭,要募款以補經費不足、要國際化招生、要協助學生就業、還要跟上進步快速的科技與產業界發展……,因此,大學的管理方式也早已不同。 

「各類機構定期發表大學排行榜,是社會對高教問責的一種體現,目的在責成檢討改進,回應學生、家長、校友、業界和廣大社會利益攸關者的期盼,」今年被提名為中研院院長人選之一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在新書《高等教育怎麼辦?》中,指出大學評比的意義。

4

        納入在地化指標 完整涵蓋現況及趨勢

因此,《遠見》與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系講座教授黃慕萱合作,參考國際各種大學排名指標與調查方法,歷時八個月,完成「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從教學、研究、國際化、產學合作、社會聲望五大面項、22項指標,評比大學表現,堪稱是台灣首份涵蓋大學重要任務與教研趨勢的排行榜。 

22項指標中,其中19項是硬指標。除7項教育部公開數據,另有12項由黃慕萱領導的研究團隊查找、計算、調查,包括從三大中英文論文資料庫、千萬筆資料中,一一爬梳出四萬多位台灣教授去年發表的論文。此外,指標中還有三項分別由《遠見雜誌》編輯部、遠見研究調查中心、藝珂人力資源公司執行的大學聲望調查。 

為避免「大者恆大」,22個指標中,有七個人均指標,如「教師平均產學收入」「教師平均論文篇數」,進一步分析產出品質。由於評比範圍包含科技大學,教學與研究比重皆為25%。此外,愈來愈多人將產學合作視為大學的「第三任務」,產學績效占比也列為15%。國際化是高教的重要議題,亦占15%,主觀的社會聲望則占20%。 

包括前教育部長黃榮村等人都認同,「黃慕萱是國內相關研究最好的學者之一。」由於為國內評比,故加入中文論文、註冊率等本土重點指標,排名結果可能與國際排名不同。這份國內排名的評比指標,對國內高教發展具正面引導意義,可與國際排名互補。 

        大型國立大學與醫科大學稱霸前10名 

在158所大學中,扣除助理教授級以上師資少於150名的小校,及軍警學校,共有145所學校列入本次評比。 

結果發現,前四名依序為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符合「台成清交」既定印象。第五是陽明大學,第六是台灣科技大學,第七為人文社科為主的政治大學,第八是中央,第九、第十則分別為台北醫學大學及長庚大學。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對調查結果表示,國家傾全國資源投入國立大學,「國立、規模大的學校排名就高。設計再多指標,都難抗衡這兩個因素。」 

前十名有兩個亮點。台科大進步神速,有與清、交一較高下的態勢。事實上,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排名,台科首度超越清、交、成,高居亞洲第28名,僅次於台大。 

「從國際觀點來看,只要是好學校,誰還管是技職?」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認為,升格科大後,台科大得以與國立大學平起平坐,加上原本扎實的產學基礎,很快就開始翻轉。他霸氣地說,台科大學生七成來自高職,學生平均預算也僅台大的七成,「如果預算拉平,我們有把握超越台大。」 

另一個亮點是政大。由於社會人文論文產出耗時,使人社型大學在研究的排名屈居下風。即便首屈一指的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最佳名次亦僅第37。 

政大處境類似,沒有工、醫、農科,但在國內外排名,都須與綜合型大學一同評比。在《遠見》排名中,政大在英文論文、產學合作與預算分配等指標也屈居劣勢,「這種排名方式對政大極為不利,」政大校長周行一坦言。但政大畢業生屢次在雇主滿意度名列前茅,社會聲望及國際化排名極佳,教師平均中文論文數更高居第一,在理工與醫科大學夾擊下,仍攻上第七。 

無獨有偶,因少子化導致學生出路受限的師大,近年積極發展國際合作與商管課程,也靠教學、國際化與產學推廣收入,站上第12名。 

        私立大學急起直追,設立醫學院提升排名 

公立大學無意外囊括前十名中的八名,但更多驚奇藏在十名外。 11名至30名,公立大學僅進榜八所,其餘皆為私大。其中,逢甲排名第17,是表現最好的綜合型私立大學,超越國立中正大學與台北大學,也贏過北部的輔仁、淡江與東吳。 

逢甲在代表專業意見的「校長互評」中高居第八,獲公私立大學校長一致好評。「正派認真、關心教學,有培養出學生的能力,」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觀察,逢甲辦學相當務實。 

第14名的台北科技大學,是排名第二高的科技大學。北科在產學推廣收入及社會聲望表現不俗,在《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中,連年穩坐前五名,本次「校長互評」也拿下第六。 

第26名的亞洲大學成立僅16年,是本次入榜最年輕學校。亞大成立之初,便請安藤忠雄興建美術館、請諾貝爾獎大師演講,展現世界級雄心;近年又與中國醫藥大學成立「中亞大學聯盟」,今年更在學校旁蓋起附屬醫院。「雖然累,但我們相信亞大是全國進步最快的大學,」今年剛從中國醫調任亞大醫學暨健康學院院長的李信達說。 

中醫大與亞大董事長蔡長海說,兩校學生能互相選課、也鼓勵教授共同研究、連電腦系統都儘量一致,「合併,是長期目標。」亞大校長蔡進發則說,亞大今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第670,目標是進入前500大,屆時就啟動合併。 

另個值得注意的是,12所有設有醫學院的大學,包括新成立的亞大、義守皆進入前30名。這是因為醫學院學費高、補助多,社會聲望也好,「大學如果有醫學院,總是能收到最好的學生,學校會變得很不一樣,」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說,集團中有亞東醫院,也正在評估成立醫學院的可行性。

        五大面向分項排名

為突顯各校特色,《遠見》再從社會聲望、教學、研究、國際化與產學合作等五項進行排名。 

        1.社會聲望: 成大奪冠,私校逢甲受肯定

社會聲望指標為《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生」「企業最愛研究生」調查,以及由校長互評的「大學聲望調查」。 

聲望冠軍是成功大學,也是五大項目中唯一非台大奪冠的項目。成大在歷年《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生」「企業最愛研究生」調查穩坐前三。本次校長互評也高居第二。 

成大校長蘇慧貞過去接受訪問時曾表示,成大校風強調務實合作,老師與廠商合作時,會先問「我能幫對方達成什麼?」學生實習時,也會思考「我能為公司貢獻什麼?」故獲得業界高評價。 

校長互評的「大學聲望調查」,前10名中,有9所都是國立大學,只有逢甲以黑馬之姿竄出,拿下第八;北醫、中國醫、長庚及亞洲,囊括第13到16名。南臺科技大學則拿下第19,是排名最高的私立技職,超越許多國立大學。 

「南臺在趨勢產業很有特色,」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對南臺師生打造的太陽能車,印象深刻。 

    2.學術TOP 5   台、陽明、成、清、中醫大 

學術指標有五項:中、英文論文總量與教師平均論文數,教師中院士、國家講座等傑出學者人數。 

台大中、英文論文的數量最多,並有70位中研院士與國家講座教授級學者,拿下冠軍。其次是陽明、成大、清大與中醫大。黃慕萱解釋,由於醫學領域論文數量多,使醫學大學不僅論文總量多,人均論文數也高,排名因此占優勢。 

台灣近年頻發生論文引用、抄襲爭議;學界常傳出學校為衝排名,高薪挖角論文產量高的教授,或花錢將對方名下論文「掛」在自己學校下,排名如打類固醇般猛然抽高。 

「有遊戲,就有規則;有規則,就有人操作規則,」清大校長賀陳弘也曾耳聞這些傳聞。但他認為,頂尖大學重視研究品質,不會只衝論文量。今年QS亞洲大學排名,清大「師均論文發表數」、「論文每篇被引用數」均為全國第一。  

    3.教學TOP 5   台、北醫、成、陽明、長庚 

教學指標有四:註冊率、生師比、學生平均預算與總經費。由於醫學大學需要較多昂貴的儀器設備,教學方式也不同於一般學科,故生師比低、學生平均預算高,導致前五名均為醫學院或有醫學院的大學。 

其中,第二名的北醫年度經費僅新台幣35億元,不到台大的1/4,但生師比9.9:1,學生平均年度預算高達59萬,均為全國第一;全校註冊率超過九成,也是前10名中最高的學校。 

北醫校長閻雲說,近年北醫積極培養新血,增聘許多年輕教師;加上近年與生技業產學合作,每年挹注學校經費破新台幣7億元,也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學生自然願意來就讀碩、博士班。 

    4.國際化TOP5   台、政、交、淡江、文藻 

國際化指標有:國際合著論文比、國際學生比、國際教師比、跨國學位合作數與學生出國交流數。 

第一名依舊是台大,「跨國學位合作」及「學生出國交流數」都拿下第一;政大的表現平均,五項指標都在前10名,拿下第二。淡江與文藻都有五個語系以上的外語學院,淡江平均每16位教師便有一位外籍教師,文藻每13位便有一位外籍教師。 

外籍生的來源有三:陸生、僑生與一般外國學生。外籍學生比最高的是銘傳,全校2000多位國際生,每9.3個學生就有一位來自國外,其中約1/4是陸生。 

較特別的是台科大,本項排名第120,但800多位外籍生中,498位是非陸生、僑生的「純外籍生」,且95%集中在碩、博士班,是外籍碩、博士人數最多的學校。 

「不只招外籍生,還要招好的外籍生,」廖慶榮說,台科因無法跟清、交競爭優質研究生,十多年前,教授們便開始去印尼找頂尖大學生來台灣,靠外籍兵團撐起研究能量。這幾年,有教授繞了大半個地球到非洲的衣索匹亞招生,卻遇到美國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對方20年前就去了!」外籍人才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5.產學績效TOP 5   台、清、成、交、中央 

產學績效指標有五:推廣及產學總收入、教授平均推廣及產學收入、產學合著論文數、美國專利數與台灣專利數。 

台大教師人數高達2066人,這個項目仍是台大掄元,產學論文數及推廣及產學收入都高居第一,103學年產學收入達65億元,平均每位老師為學校帶進314.4萬元。 

清大教師數僅台大1/3,卻有最多美國專利,產學合著論文數也高居第二;與竹科關係密切的交大,美國專利數也名列第二,平均推廣與產學收入313.5萬,以不到1萬元差距緊追台大。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說,交大多年前開始模仿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出技術、業界出錢,成立研究中心,合作對象包括台積電、聯發科、研華等,確保研究成果為產業界所用。這幾年,學校投資的新創公司也開始穩定發展,學校股利收入也愈來愈多。 

但產學合作並非理工學校的專利,以農立校的中興大學也衝到第六名。校長薛富盛說,近年研發處開始主動彙整政府與民間研究需求,寄給老師,鼓勵申請研究案,使校風逐漸轉向積極。 

此外,食安意識高漲,也使中興的農藥殘留、重金屬與土壤檢測服務大受歡迎,「檢測做不完,還要加人做!」薛富盛笑說,這雖無法生產論文,卻是大學應盡的社會責任。 

整體而言,這次排名,對落後的學校是警惕,對努力的學校是鼓勵。雖然排名並非唯一指標,但卻是衡量大學表現較客觀的一把尺。 

在重視教育的台灣社會中,大學發展一直是國人關注焦點。但少子化衝擊與國際競爭激烈下,大學也必須發展特色,接受挑戰,並走出台灣,積極吸收外籍學生,才能永續經營。  大學排名,不是競賽而是「健康檢查」  自有大學排名起,就有爭議。有人對排名指標不滿,有人根本反對排名。事實上,排名並非競賽,比較像「健康檢查」,透過比較反映學校的「健康狀況」。30多年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就開始做美國境內大學排名,「學生畢業及留校率」「大學部學術表現」兩項占比就達44.5%;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則從「教學滿意度」「就業率」等九大指標來評分,做為選校參考,指標也相當多元。 

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認為,多數台灣人出國留學,仍會先參考這些學校排名資料。排名雖非選校的唯一條件,但至少能縮小選擇範圍。 

到了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第一個國際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隔年英國教育機構QS也跟進。由於排名範圍擴及全球的大學,須採用全球共同標準作評比指標,如論文資料庫,導致論文的重要性被高估。 

大學全球化風潮也直掃台灣。2006年教育部提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目標之一是「5年內至少10個研究中心或領域居亞洲一流」。一時間教授全力拚論文,「教學」與「服務」任務被忽略;只要國際排名下滑,社會便罵聲一片,使學界一聽「排名」「論文」便反感。 

        長期觀察排名變動 才會有意義 

負責本次大學排行調查的台大教授黃慕萱坦承,排名有如「瞎子摸象」,評量面向、數據解讀,都難完全客觀。只看單年度排名,意義的確不大;長期觀察排名變動,才能看出學校經營策略,「排名使辦學績效透明化,好壞更清楚。」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也說,許多大學認為「辦學好」就行,「這個『好』字並不應該隨便說說,而是要藉著質量的概念,做出系統性的評比。」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對排名態度保留,但承認過去是大學挑學生,現在是學生選大學,既然排名不可免,「救贖之道,就是從多個角度解讀。」 

「排名是辦學重要參考,但須先確認指標符合學校定位,」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舉例,上海交大指標涵蓋諾貝爾得主校友數、《Nature》《Science》等期刊論文數,對醫科大學較有參考性;而QS和泰晤士排名多平均值、也有國際化、產學合作指標,對規模小、做應用研究的台科較有意義。 

然而,過去由於資訊不公開,國內大學缺乏全面排名評比參考,選校只能憑印象。陸生聯招會總幹事、南臺科大副校長張鴻德笑說,剛開放陸生來台時,由於缺乏排名參考,陸生間傳聞:「校名有『中華』比較好。」 

即便台灣學生,選校也難免憑印象或參考父母的意見。但歷經20年高教升格、退場、整併,「國立、私立、技職」的排名順序已開始鬆動,領先的學校開始落後、平凡的學校長出特色、落後的學校卻默默脫胎換骨……這些細微的改變,都難及時反應,使學校實力被錯估。 

廖慶榮以一所南部私立科大與中部的老牌私大為例,父母一定會選大學;事實上校長們都清楚,「這所技職比私大強多了!」 

黃榮村提醒,台灣的大學很難自外於國際排名競賽,但要小心忘記自身特色或偏離創校宗旨。《遠見》進行國內大學排名,希望引導大學回歸教育本質,「好的指標,才能引導好的辦學。」

 

文╱陳芳毓     2016-10-01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


作者相關文章



坐擁「小而美」生活圈 「富廣夢溪石」自住家庭首選


ART FORMOSA 2025 全面升級 重返展館 引領夏季當代藝術風潮


改掉5個NG習慣 讓空間乾淨一整年!


感謝僑教政策 讓我們有助人的能力


以善念為創業根本 達勝科技始終走在市場最前端


關稅大限到了 第3季操作策略


拆解主力控盤手法 台指期達人自創心法勝率逾八成


晨昏四季,在家喝茶


怕電費貴不敢開冷氣?台電認證的十大冷氣省電方法


《2025年最新》益生菌到底怎麼選?專科醫師這樣建議!


把「願望」化成卡片 傳遞溫暖與祝福


匯率、關稅大限、以伊戰爭衝擊油價 鎖定高毛利AI股


中東危機衝擊市場


2025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誕生


防颱措施做好了嗎?快確認8大必做防颱安全措施


《許願先生─願望卡無限公司》:把願望做成卡,讓魔法成為收藏


AI新十大建設


作帳行情升溫 台積電重返千元點火 AI台灣蓄勢衝


台灣在亞太基因定序產業鏈上不能缺席!基龍米克斯攜手NGS龍頭廠 打造亞太基因定序中心


「大和仰慕」坐擁藝文雙軸增值利多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