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父母該選擇當木匠還是園丁?藍佩嘉分享最理想的親職教養  

文.洪寶山

去(二○一八)年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再次開啟社會大眾對親子教育話題的關注,家長們也重新檢視自己教導孩子的方式。從市面上玲琅滿目的教養叢書來看,凸顯出國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且全心全意提供最佳的資源給下一代。東西方的教養腳本讓國人效仿及參考,但能否適用於家中孩童,進而減輕父母擔任理想親職的焦慮感?

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長期關注社會家庭、階級不平等及親職教養等議題,站在社會學者角度,剖析台灣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觀與教養策略。以早期與現代相比,三十年前,台灣在「拚經濟」的年代,父母將小孩拉拔長大是盡到社會責任。至今生兒育女已成為個人選擇,父母對孩子教養的重視也大幅提高,讓藍佩嘉提出「拚教養」一詞來解釋以下現況。

擔任「親職」為何變得更加困難

現代數位資訊的發達,人們容易取得全球的政經新訊及文化知識,其中包含教育知識的推廣。自從台灣經濟起飛後,許多家庭的經濟資源及教育程度明顯提升,但這可假設教養孩童會比早期更加容易?事實不然,藍佩嘉從先前實查的經驗分享,「教養」的難易度並非預期所想,而是呈現反比。

原因在於,不同年代家長對於童年的定位有極大的轉變,教養子女的責任義務變得更加沉重,可歸納出以下因素。第一,「孩童要有快樂的童年」,這觀念與過去父母成長的背景並不相同,絲毫無經驗可參照。第二,隨著整體社會發展,擔任親職成為「個人的抉擇」,看似自由,實際上需要背負社會各種潛藏的輿論及指點。

第三,教養成為「國家監看的對象」,不再只是個人的行為。社會上雖提供多項資源及協助,但依照家庭的個別差異,其實間接增加父母擔任親職的壓力。特別是中產階級的父母,自主學習新興的教養模式並參照書籍指導,看似有計畫性且正確的教養過程,並不見得能減輕家長的壓力及提高孩童健康的發展。

以現在五、六年級的父母為例,過去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成長,現在享受到豐盛的成果,成為所謂的第一代中產階級。相對於過去的教育方式,這世代父母不會傳承上一代傳統的教養模式,而是吸取當今自由民主及多元化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產生拚教養的行為。

孩子性格深受家庭影響而不同

藍佩嘉解釋,「拚經濟與拚教養是兩個極為不同的目標」,不能相提並論。教養是個參雜許多不確定性的過程,就算父母為孩子多努力付出,還是會產生非預期的結果。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法控制的因素甚多,且受到家庭背景及教養方式的差異,衍生出孩子獨特的個人特質。

她說,過去訪查全台六十幾個不同社經背景的家庭,面對同樣教養議題,父母承受不同的挑戰及壓力。首先,「協作教養」是中產階級最常見的教育方式,家長為孩子安排組織性課程、重視孩子全人發展,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此舉動並無對錯,但長期讓孩子接受成人的種種安排,間接壓抑他們的獨立自主性,導致孩子變得被動。

而勞動階級,在台灣多屬於隔代家庭或父母親常忙於工作,無法時時刻刻陪孩子成長,教育方式偏向「自由放養」,又因資源及經濟條件有所限制之下,有些孩子在生活學習上較無受規束且能自得其樂,以某些角度來說,反而能發展出獨特的創造力以及想像力。

全球化帶來的機會與風險

藉此,藍佩嘉特別強調,家庭背景的優渥程度,在孩童學習發展的過程時,並不是絕對性優勢。然而,國內為了平衡城鄉差距及社經地位較弱的家庭,政府也發展多元入學的制度,縮小資源不平等的差距。使得偏鄉地區的孩童不會因環境受限,而失去應有的學習權利,進而提升整體社會的競爭力。

如今,我們的下一代已不單是面對國內的競爭,而是挑戰跨國的勞動市場,雖然全球化為國人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但也增添父母替子女擔憂未來生活。舉例來說,若是中產階級的子女,未來能否保有與父母相同的經濟地位,甚至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勞動階級的家庭,較可能受到資本外移或外來引進的衝擊,打擊國人就業的安全性,後續則牽涉到國內跨國婚姻等社會變遷等影響。

就此,順應各種社會環境的挑戰,父母想盡辦法提供最佳的教育資源給子女,希望能透過西方教育培養孩子自由且創新的思想,來因應媒體所強調「中國年輕人具有狼性的文化特質」。不過,在西方教養的引進之下,藍佩嘉另有一番見解,她說,「不同的教育體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媒體會將他國的教養策略浪漫化。」

坊間報導各國的教育策略,使得國人對於其他教育體制有特別的憧憬。此刻,藍佩嘉語帶沉重的表示,面對不同社會背景的制度,難免會造成一些矛盾及衝突。比方說,家庭成員的差異性、文化制度上的隔閡等,都會造成教養腳本在本國的不適用。

因此,藍佩嘉提出解決的方式,就是「父母不須替孩子的未來焦慮。」家長總是用盡心力為孩子鋪設前方道路,寄望他們能功成名就。但全球市場變化及產業趨勢難以預測,無人保證當今的產業能永久不衰。所以家長須做的是建立起孩子能接受各種挑戰的心理準備。

最好的教養風格  「園丁」vs.「木匠」

到底父母該如何教養兒女呢?藍佩嘉回答,「這沒有標準答案」。她解釋,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若能針對孩子的特點且能符合家庭所有條件,適當安排及規劃就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借用美國一位心理學者的說法,教養風格比喻為兩種「木匠和園丁」。前者,父母替孩子規劃及掌握人生。如同「木匠」般事前擬定藍圖並遵照執行,確保過程中沒有絲毫的錯誤,來達到目標成果。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不是教養的最佳方式。

最理想的教養方式是後者,學習當個「園丁」,就像照顧一座花園,定期的澆花與施肥。我們無法控制外界因素,如:天災、害蟲等干擾。而教養子女就是如此,父母盡到基本養育之責任適時照顧,讓孩子像植物般自然的開花結果,成為具有韌性且堅強的特質。

所以藍佩嘉建議天下父母,讓孩童健康發展就是最理想的親職教養,過於干預及控制,反而衍生更多的衝突及焦慮。同樣,孩子也不能期望父母必須犧牲奉獻,父母也有享受人生的權利。她說,「親子關係應該像個團隊,雙方相互體諒及理解,發展適合彼此的生活方式,也許能減輕父母擔任親職的壓力。」

03-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左)、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右)650

藍佩嘉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性別、家庭、國際遷移與社會不平等。第一本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及其譯寫而成的《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雇主》,獲得美國社會學會、台北國際書展、開卷好書、金鼎獎等諸多國內外獎項。第二本專書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由史丹佛大學於2018年出版,比較台灣家庭與在美移民,如何因應全球化與移民挑戰發展出不同的教養策略。最新出版專書《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以親職焦慮為鏡,映現台灣在全球化脈絡中所面對的風險與挑戰,以及日趨擴大的階級落差,如何形塑台灣孩子的不平等童年。

 


作者相關文章



青年志工注入新活力 花蓮縣五州公益協會傳遞溫暖與創新


到處喝咖啡


前瞻印尼 熟悉又陌生的友善國度


樂曲訴情衷 從跨界找回二胡本色


房市的金「龍」風暴 明年1月搶額度交屋?


地段、配備十四期封頂 新銳建商打造品牌鉅作


台股資金活水來了


Blackwell與三星的機會


台股迎旺季行情


揭開全球化的另一面:掠奪與遷徙


4%法則規劃退休生活 持續創造複利


美國債台高築 加上聯準會降息預期 黃金頻創新高


Z世代怎麼買股 當沖賺價差 買ETF領息


流光若水 王瑞德的水利人生


台灣人愛夜市


交通再升級!南投幸福GO竹山鎮交通服務試營運啟動!


Z世代夯什麼股?


理周教育學苑熱衷公益 攜手股市名師捐贈復康巴士


前瞻東協 在曼谷看見國際化與創新


「流光若水」走過就是存在!王瑞德新書發表會溫暖全場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