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5個NG習慣 讓空間乾淨一整年!
許多人在整理收納時,都抱持著「只要動手整理,空間就會變整齊」的想法。但現實是,許多家庭即使經過一番整理,過沒多久又回到原本的凌亂狀態。這樣的循環令人挫折,也讓人懷疑:「到底是方法出了問題,還是我不適合整理?」
事實上,整理失敗的原因往往來自一開始的錯誤觀念與做法。以下整理出5個收納新手最常犯的錯誤,若能避開,將有助於建立更有效且持久的整理系統,真正讓生活變得清爽有序。
1. 尚未斷捨離就急著購買收納用品
許多人決定要「開始整理」時,第一個動作就是購買收納盒與抽屜分隔器。這可能是因為在社群平台上看到精美的收納照片,產生「買了就能變整齊」的錯覺。
然而,在尚未淘汰不必要的物品前,貿然添購收納品,往往會導致「東西不減反增」。最終,原本希望透過收納盒提升空間效率,卻反而佔據了更多位置,甚至讓收納系統混亂無效。
正確作法
斷捨離 → 盤點物品數量 → 測量空間尺寸 → 挑選適合的收納工具
照著以上步驟,就能真正因應需求,設計出實用的收納系統。

(圖片提供/HoHo好服務、好生活)
2. 過度追求整齊,反而讓生活更困難
收納的目的應該是「提升生活便利性」,而非為了視覺美感。但不少新手在整理初期,容易陷入「看起來整齊」的迷思,例如將冰箱內所有食材分裝至統一保鮮盒中,為每項物品設計專屬收納盒等。
這類做法雖在視覺上十分整齊,實際操作卻常帶來不便,因為你必需額外清洗保鮮盒,且冰箱空間會被過度切割,物品也常常會因為包裝遮擋而容易遺忘甚至過期。
此外,像「專屬口紅架」、「OK繃盒」等看似貼心的收納用品,在物品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反而會產生佔位與拿取不便的問題。
正確作法
收納不應本末倒置!以「快速拿取」、「容易歸位」為核心,創造真正理想的收納系統,如此才能長期維持,讓家裡常保整潔。
3. 物品丟了,購物習慣卻沒改
有些人雖然能果斷地執行斷捨離,但整理後若未同步調整購物習慣,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又把空間填滿,回到混亂的起點。
以衣物為例,不少人在清理完衣櫃後,會因「空間變大了」而再度購物,甚至重複購買同款商品。長期下來,衣櫃仍然塞滿滿,還可能在無形中花更多錢。
正確作法
建議養成定期整理的習慣。定期整理的好處,不僅是讓物品有序,也能幫助我們更清楚自身真正的喜好與需求。經常盤點數量並適度淘汰非必要物品,能逐漸建立「有意識地消費」習慣,避免重複性購物與衝動採買。

(圖片提供/HoHo好服務、好生活)
4. 分類方式過於混亂或繁瑣
良好的分類邏輯,是整理成功與否的關鍵。不過許多人會犯下兩種極端錯誤:一是完全不分類,將所有物品混放;另一則是分類過細,導致自己也無法記住。
例如,有些人會將同一用途的物品分散收納於不同區域(如相機、電池與配件各放不同櫃子),結果在需要使用時,總要花時間在家中「尋寶」。
正確作法
理想的做法是以「使用情境」為單位,將同類型或同時使用的物品集中收納。例如:將拍攝相關設備統一收在一個抽屜中,或將出門用品集中於玄關旁的區域。這樣不僅能節省時間,也能避免遺漏。
若遇到難以分類的空間(如客廳公共區),也可用「常用區」與「暫放區」的概念分類,讓每樣物品都有暫時的歸屬,再定期整理歸類即可。
5. 未考量使用習慣,盲目套用他人方法
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同一套收納標準或收納方法。整理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符合個人生活習慣」。若一種收納方式無法持續,就代表它並不適合自己。
正確作法
依據生活習慣選擇適合的收納方式。譬如無法忍受「打開收納盒才能拿東西」的人,選擇開放式收納架;本身手拙、生活忙碌,或者是懶得摺衣物的人,選擇懸掛式收納。

(圖片提供/HoHo好服務、好生活)
整理收納並非一蹴可幾的任務,而是長期與生活互動、調整的過程。犯錯在所難免,但若能從錯誤中學習、持續調整,就能逐漸建立屬於自己的整理節奏與方式。
延伸閱讀:拒絕越收越亂!整理師不推薦的3種收納設計
延伸閱讀:你也中了這些「斷捨離陷阱」嗎?整理師教你轉換心態、克服心魔!
延伸閱讀:東西整理不完,該如何安撫浮躁心情?5個重點紓解你的焦慮!
彙整編輯:May
圖片暨資料來源:HoHo好服務、好生活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