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廖俊智:回歸基礎研究,沒什麼比好理論更實用  

距離茶敘還有十多分鐘,中研院研究員、博士生已陸續來到會場入口,大多數是穿T恤、Polo衫的中年男子。這是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自6月21日、上任三個月來第六場、也是最後一場同仁茶敘。 

身穿合身西裝的廖俊智準時抵達,微笑快步跑進會場,人群彷彿紅海般自動分開,簇擁他走向講台。聽眾約有120位,夾雜兩、三張西方臉孔。廖俊智笑著問,「有人聽不懂英文嗎?」隨即切換至英語模式。 

第一張投影片,是知名兒童文學作家蘇思博士(Dr. Seuss)的書《Oh, the Places You’ll Go》段落。當廖俊智念到「You can steer yourself, any direction you choose.(你想往哪兒走,就往哪兒走)」時,停了下來,「沒錯,我們大概是台灣唯一能說這話的研究機構!」全場緊繃像根琴弦的氣氛,在笑聲中鬆了。

5

今年3月至6月,全國最高學術機構中研院一度淪為學術肥皂劇主角,先是前院長翁啟惠技轉爭議,後有院長選舉程序疑慮,院士隔空叫陣,「派系」「黑箱」傳聞滿天,連「重新選舉」「廢中研院」主張都出現。 

5月中,第一高票的廖俊智率先從加州傳真公開信,表示無黨無派,要求總統確認選舉程序,「外界有許多不實的傳言,於此亦特別加以澄清。」 

        週週發新聞,向大眾溝通研究成果

有人說,「善於溝通」是廖俊智獲選原因之一。他以「家中有事、回家幫忙」,說明接下中研院長的心情。立委反問,「哪個家?」他答:「廣義的家是台灣,狹義的家是中研院。」 

回台灣三個月來,他已深刻感受到,中研院像棵剛被輿論雷劈的樹,此刻最要緊的,是整合內部意見;對外,則要主動讓社會了解中研院在做些什麼、有什麼貢獻。 

他發覺台灣人重視單向表達的報告,缺乏彼此傾聽的討論,每天中午找研究員吃飯、腦力激盪;一個半小時的茶敘,他講半小時,其餘用來問答。 

去年一整年中研院只發出20多篇新聞稿,多為爭議聲明;但今年8月後,公關組從一人增至三人,週週發新聞稿,溝通研究成果。 

前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長、院士賀曾樸肯定新做法。副院長周美吟形容廖俊智「非常energetic(精力充沛)」,有時傍晚6點半還召集會議,「中研院的確該動起來了。」 

中研院在挑戰中選擇了廖俊智,而廖俊智則是決定回家接受挑戰。蘇思博士的小書,談的正是困難時抉擇的勇氣,「Your mountain is waiting. So……get on your way!(山峰正在等著你征服,起程吧!)」書中最後兩句話,是給中研院,也是給他自己的。 

廖俊智在美國留學、工作30多年後回台灣,對這個社會、對中研院有何觀察?又有哪些事情想推動?以下是專訪精華: 

        不該只用「商機」衡量研究影響力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回台灣三個月,你最忙的是什麼? 

廖俊智答(以下簡稱答):3月到6月,中研院遭受很大的關注。我希望跟院內同仁溝通,「為什麼我們做這麼辛苦,別人無法了解?」 

台灣社會對研究人員比較不了解,研究人員也比較不曉得社會的期許跟規範。 

做研究不像開公司,可以每年算業績,做研究是一個長期的投資,也不見得能夠成功。如果每年算KPI,會把人眼光變小,追逐枝微末節的題目,無法激發創意和熱忱。 

社會需要了解,不是每一種人都要做同樣的事,或接受同樣的標準;每個人該有不同的標準,就像舉重選手跟籃球選手的訓練是不一樣的。 

這幾年,科學從基礎到應用的時間縮的非常短。例如生技醫藥發現一個技術,大家馬上就想像10年後會有新藥,似乎把商業化變成影響力(impact)的標準。 

但我不太贊成以「商機」來衡量研究的影響力,該用它對社會的嘉惠程度(benefit),像是「救活了多少人」「節省多少能源」「創造多少就業機會」來衡量。 

問:你長期在海外,回來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答:我回來前並沒有什麼幻想,遇到的問題大部分都在預期當中。唯一比較意外的,是會議比我想像的多一點。 

我幾乎每天都在開會,9點上班,晚上6、7點才開始批公文,7、8點下班,但東西帶回家繼續看。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開始做自己的研究。 

另一個比較意外的是,台灣社會比較不習慣討論。大家會提問,但提問是為了表達意見,不是討論。我希望有像是腦力激盪的討論,討論就算最後沒有共識,但還是可以釐清問題。 

        大考題目上報,台灣教育過於關切枝微末節 

問:中研院因為浩鼎案受到很大衝擊,至今有哪些後遺症? 

答:當然有後遺症,大家對技轉這件事,充滿疑慮跟焦慮。從外面人看,覺得疑慮,裡面的人很焦慮,想做卻又不敢做,感覺做了會無意間觸犯什麼法條。我想社會需重新檢討,技轉的用意做什麼?研究人員如何合理從中取得一些獎勵? 

我上任後,第一件事是打電話給中研院智財技轉小組,建議參考美國做法,所以小組就組團到美國考察幾間名校,把法規制度帶回來。 

我從報上看到,有人說台灣教授不行開公司,美國教授可以。其實美國教授也不行開公司。 

美國教授可以持有股份,當共同創辦人、當顧問,但不能在公司任職或參與經營。美國大學規定,教授每週5天可有1天到業界當顧問,這部分收入不需繳給學校,但是要揭露。 

但有兩種情形例外:一種是教授跟學校請假期間,可以去業界任職;第二種情形是,研究不那麼發達的學校,可能網開一面,讓教授去開公司。 

問:你覺得台灣的研究環境跟美國的差異在哪裡? 

答:美國整個社會並沒有每天盯著研究員發表了多少論文,當然也是因為美國社會比台灣大好幾倍。 

我常說台灣是地方小,迴音很大,一個人講話就很吵,美國因為大,所以就發散出去,報紙上討論學界的問題其實很少。 

從好的角度來講,台灣很重視教育。我們國中、高中大考題目會上報,美國絕對不會寫哪間學校考了什麼。 

我沒想到30多年回來,報紙還在報大學入學考試作文題目是什麼,今天數學考得多難多簡單,物理化學考什麼趨勢?這個很奇怪,台灣社會對教育關切到枝微末節的地步……有些關心是好的,但有時候愛之、害之,所以不要太過關切。 

研究人員也是,不需要盯著研究人員,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有什麼KPI、預計什麼時候成功? 

        基礎兼顧應用,把研究做到世界最好 

問:到中研院後,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答:這要牽涉到「優先」和「緊急」。「緊急」是馬上要做的事,比如像解決智財的事,才不會有人誤踩紅線。「優先」則是很重要,但不見得很緊急,但做好以後,20年後人家會覺得中研院很棒。 

優先的事,是把中研院回歸基礎研究,但兼顧實際發展,把研究做到世界最好,且重質不重量。以基礎研究為主,就不會一直想去發表小篇論文。 

中研院有1000個研究員,有些人做應用,大部分還是做基礎,有些人兩個都會做。我跟同仁強調很多次,並非要一個人同時做基礎和應用研究,可以一段時間只做基礎研究、不管應用。

 以前想法是,基礎研究跟應用研究是完全分開的。以我來看,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沒什麼比好的理論更實用),最基礎的東西,最容易應用;就像地基打得好,大家都搶在上面蓋房子。 

研究的「有用」,不見得是社會你我的「用」,也不見得是賺錢、變成產品的「用」,也可能是解決大家思想上的「用」,現代文明很多都建立在這種「看似無用」的事情上。 

兩、三年前,我們有個很有名的院士張益唐,在美國取得博士後,七年找不到工作,只好去速食店打工。結果,他證明出數百年無解的數學問題,轟動全世界,大家為他鼓掌叫好。假如真正能解決學界這種公認難解的問題,也是會被肯定,但這些都需要時間。 

        人才斷層非台灣獨有,創造重視研究的環境 

問:這幾年高等教育碰到人才斷層問題,中研院是否也面臨同樣問題? 

答:人才斷層不只是中研院問題,也是全台灣,甚至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共同問題,除了美國。因為全世界好的人才都往美國去。 

人才問題並非台灣獨有,台灣不需要過度自責,我們要看的是,如何在短期內要吸引更多人才到台灣來,中長期則要想,怎麼樣鼓勵年輕人向學。 

短期,要創造一個環境,讓全世界認為台灣是重視人才的地方。我們希望全世界了解,中研院能提供非常好的研究環境,要求成效,也信任你的能力。無論中研院或大學,都應該打造這樣的環境,而不是要人才一天到晚寫報告。 

長期,要讓年輕人覺得,念博士前途是光明的,但台灣現在沒有這樣的氛圍,「博士賣雞排」新聞多聳動,工商界也一直說學用落差。我倒覺得,學術界訓練的人才是要訓練做事、解決問題跟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而不是職前訓練。 

博士需要與人溝通,包含口語的表達或是寫論文,需要很好的寫作能力,這些都不是學士階段可以受到的訓練。但是年輕人只是看到「念這個將來找不到工作該怎麼辦」。我並不是說要重視學位,而是要明白,學習過程中所受到的訓練,比學位本身還要重要。 

中研院也遇到挖角問題,這跟台灣整體薪資結構偏低有關。但這是「重要」,而不是「緊急」,沒辦法在幾天內解決。我們餅就這麼大,寧願集中資源來找最好的人。 

 

文╱陳芳毓、陳信佑     2016-10-01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


作者相關文章



坐擁「小而美」生活圈 「富廣夢溪石」自住家庭首選


ART FORMOSA 2025 全面升級 重返展館 引領夏季當代藝術風潮


改掉5個NG習慣 讓空間乾淨一整年!


感謝僑教政策 讓我們有助人的能力


以善念為創業根本 達勝科技始終走在市場最前端


關稅大限到了 第3季操作策略


拆解主力控盤手法 台指期達人自創心法勝率逾八成


晨昏四季,在家喝茶


怕電費貴不敢開冷氣?台電認證的十大冷氣省電方法


《2025年最新》益生菌到底怎麼選?專科醫師這樣建議!


把「願望」化成卡片 傳遞溫暖與祝福


匯率、關稅大限、以伊戰爭衝擊油價 鎖定高毛利AI股


中東危機衝擊市場


2025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誕生


防颱措施做好了嗎?快確認8大必做防颱安全措施


《許願先生─願望卡無限公司》:把願望做成卡,讓魔法成為收藏


AI新十大建設


作帳行情升溫 台積電重返千元點火 AI台灣蓄勢衝


台灣在亞太基因定序產業鏈上不能缺席!基龍米克斯攜手NGS龍頭廠 打造亞太基因定序中心


「大和仰慕」坐擁藝文雙軸增值利多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