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宜蘭南澳] .南澳古道(沙韻之路)  

作者:Tony
圖:南澳古道登山口景觀標誌

 

南澳古道,又稱「比亞毫古道」、「舊武塔古道」。比亞毫、武塔,都是這條古道途中的泰雅族部落名稱。這條古道原是南澳山區泰雅族社路,道路沿途共有十幾個部落。

數百年前,部份泰雅族人從台灣中部向北遷徙,分散定居於北台灣山區,其中一群翻越南湖大山,進入宜蘭定居。如今宜蘭的大同鄉與南澳鄉成為泰雅族部落最密集的區域。

雖然不知泰雅族在南澳的歷史,確切起於何時,而其躍上歷史的舞台,則是在清朝同治13年(1874)。這一年,清廷開始執行「開山撫番」政策,開闢通往台灣後山。

其中的北路,闖入南澳泰雅族的生活領域,衝突難以避免。清軍以優勢的火力,暫時獲得成功,半年之間,即打通了蘇澳通往奇萊(花蓮)的北路。後來卻時常遭到泰雅族的襲擊,清兵時有傷亡,蘇澳的郊外,豎立了無數清軍殉職的官兵墓碑。北路道路難以維繫,也就漸漸荒廢了。

日治初期,日本人的山地政策,威赫與鎮懷柔並用。明治39年(1906),佐久間佐馬太總督上任,採取強硬政策。明治41年(1908),日本人以武力迫使大南澳地區的泰雅族部落歸順,此後,日本人將南澳山區泰雅族的社路修築為警備道路,並設置警官駐在所,以強化對台灣原住民的控制。

日本人對南澳地區的泰雅族部落,統稱為「南澳蕃」。南澳古道即是日治時代修築的警備道路,起自今日南澳的金洋村,迄至大同鄉的四季村,全長約27.5公里。


圖:明治41年(1908)南澳泰雅族人向日軍投降的歸順式典禮。(《臺灣蕃族寫真帖》,1912年)

 

 

圖:宜57鄉道(前往南澳古道途中)

 

歷經日治及民國時期,南澳山區的泰雅族各部落陸續遷往山下定居,舊路少人行走,或年久失修,或毀於天災,或隨歲月而漸漸掩沒蔓草之中。

後來林務局羅東林管處進行古道整修計畫,完成其中三公里的路段,並正式命名為「南澳古道」。民國一百年(2011)四月正式啟用,為宜蘭地區繼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之後,又新添的一條國家步道。

我對南澳古道嚮往已久。上午七點多,清晨的陽光帶著有如稻穗般的黃金色澤,舞影在南澳的山巒與溪谷,我已通過蘇花公路二十幾公里,從蘇澳經東澳,來到了南澳。

從蘇花公路(台9線)136.15K右轉宜57鄉道,一路前行,道路里程標誌的數字從「7」開始,隨著車輪轉動,標誌的數字逐漸減少。途中,隔著南澳南溪,遠遠望見了遠處山麓的金洋部落。

過金洋部落,行駛至宜57鄉道的終點,續接金洋山區產業道路。狹窄的產業道路,很明顯的是昔日的古道拓建的水泥路。續行近4公里,抵達道路終點,即是南澳古道的登山口。路旁左側有一小片空地,約可停放二十來輛的汽車,登山口立有南澳古道的景觀標誌及導覽地圖。

這附近曾是日治時代旋檀駐在所舊址,如今已不留任何遺跡。旋檀(Senran),是泰雅族語,意指苦楝樹。駐在所附近有泰雅族旋檀社(註1)。

 

圖:南澳古道

 

南澳古道的路況良好,林務局採用生態工法整建,儘量維持原有的古貌,小溪澗鋪設了木板橋,大溪澗則架設吊橋,而狹窄的岩壁路則設有繩索以保障遊客安全。沿途設有不少導覽解說,讓遊客能認識古道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

自登山口起登,一路為平緩的上坡路,約二十分鐘,抵達一號吊橋,橋頭立有一根「昭和五年七月」(1930)的石柱,是古道第一處歷史遺跡。

走在吊橋上,望見橋下溪谷的舊吊橋遺跡,殘存的橋板仍抓牢鐵線,默默見證著古道的歷史。橋下溪水淙淙,水流不息,而逝者如斯。

我腦海裡泛起電影裡莎韻的身影,彷彿正走過溪谷的這座殘橋。吊橋是昭和五年修建的,莎韻曾經走過。

昭和十三年(1938)9月27日的清晨,泰雅族流興社少女莎韻與同學一行人,扛著老師的行李,陪同老師下山,就從這座吊橋經過。莎韻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過了一號吊橋,古道的路面還可看到有舊吊橋的鐵線,支撐著殘破的舊吊橋,懸垂於溪谷之上。日本人稱吊橋為「鐵線橋」,是日治時代台灣山區主要的橋樑,用以克服溪谷深壑的險惡地形。

爬上一小段迂迴爬坡之後,古道又趨平緩,沿著山壁前行,然後抵達鞍部。鞍部附近是昔日泰雅族的舊耕地,也是古道往來休憩的地方。過鞍部後,進入古道的菁華段,一路平緩腰繞,而山路狹窄,緊貼山壁,旁側即是陡峭的深壑,景觀原始,山路出奇。山壁釘有繩索,但路況不算險,步伐保持平穩,可以不用扶繩而行。通過山壁路,路旁出現綿延的水鴨腳腳秋海棠,頓時變得綠意盎然。過里程2K後,抵達二號吊橋。

 

 

 

一號吊橋。 吊橋下方溪谷的舊吊橋遺跡。

 

圖:古道3K處。莎韻的故事解說牌。

 

過橋後,古道又緊依山壁,路旁巨岩有昔日鑿岩開路的舊跡。途中有景點可以眺覽南澳南溪的曲流景色。

續行不久,路旁出現一塊刻著「19」的水泥柱,石柱佈滿苔蘚,是日治時代警備道路里程標誌的遺跡,代表「19公里」。

接著又經過一片榕樹及楠木林,樹上附滿鳥巢蕨及各種蔓藤,添染不少原始叢林的氣氛。

接近里程3K處,路旁立有「莎韻的故事」解說牌,敘述當年泰雅族莎韻.哈勇(Sayun Hayun)發生的故事。原本只是一件單純的意外失蹤事件,因緣際會的發展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故事。這一年,距離霧社事件約八年,而七年之後,日本人結束了在台灣的統治。莎韻故事從此被埋進了歷史,一如南澳古道掩沒於山林裡。

過了3K處,還有一小段路,古道鑿岩而過,是南澳古道最壯觀的岩壁路,接著就遇見了林務局設置的「步道終點」告示牌。後續的路跡仍然清晰,續行約30分鐘,可以抵達南澳南溪的溪谷,後續的古道通往舊武塔社、流興社、舊金洋社、比亞毫社,然後出四季林道,至大同鄉的四季部落。

我的探訪只到此為止。從這裡到莎韻所居住的流興社,還有漫長的山路。我看電影《不一樣的月光》(英文譯名:Finding Sayun),電影最後以幾近記錄片的方式,描述男主角陪著阿公返回故鄉流興社的過程,來回四天三夜,古道路況極差,沿途多有崩塌。流興社遺址的草叢隱約可見頁岩堆砌的石屋殘基,還有莎韻之鐘的基座舊址,影像令人動容。尤其是在去年南澳山區發生的山難事件後觀看這部電影。

 

 

步道終點附近的岩壁路。 步道終點告示牌。

 

圖:莎韻的故事(沙韻的故事)

 

在林務局還沒有整理南澳古道以前,已有不少登山客在南澳這片山區裡找路,希望打通前往流興社的的古道舊路。

這條當年沙韻走過的路,山友暱稱為「莎韻之路」或「沙韻之路」。

踏查沙韻之路最執著,最有名的登山客,就是前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先生了。

多年前,林克孝無意中得知沙韻的故事,而對南澳泰雅族的歷史產生興趣與關注。為了尋找當年沙韻所走過的路,林克孝多年來持續深入南澳山區,與當地泰雅族人結識而成為朋友,一起入山踏查古道,終於逐漸還原了當年沙韻所走過的這條古道舊路。

民國98(2009)底,林克孝出版《找路:月光.沙韻.Klesan》這本書,道出這段尋找沙韻之路的過程與心情。書名中的「Klesan」,是泰雅族語,意指「攀爬過來的人」。南澳的泰雅族人自稱是Klesan,因為他們的祖先是從南投翻越中央山脈的南湖大山來到南澳地區。

林克孝完成沙韻之路的探索,接著更投入調查數百年前泰雅族從南投越嶺至南澳的遷徙路線,在荒僻的山林裡找尋消失的舊徑。民國100年(2011)8月10日,林克孝與泰雅族朋友深入南湖大山探查古道,不幸於束穗山(又稱東穗山)發生意外,墜崖身亡。消息傳出,震驚社會,知與不知,同感悲傷與不捨。

天道茫茫,天意難測,以如此之人,竟有如此遭遇。人生的際遇,有時令人困惑與難解。孔子弟子三千人,顏淵、冉伯牛以德行著稱,而顏淵不幸早死,孔子哭之慟;冉伯牛染惡疾,孔子感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心情莫可奈何。

雖然情感上不捨,也不易承受,但儒家思想對生命的無常則能坦然以對。君子守道篤行,修身以俟命,能夠盡其心,而問心無愧,活出意義來,至於壽命如何,窮達與否,自可置之度外,而任天安排了。

從長遠的歷史來看,個別的生命都是短暫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生命終有盡頭,誰能金剛不壞?人生的意義自不在於壽命的長短。

當今當紅的金控集團總經理,八十年之後,又有幾人會被後人所記得?而我相信林克孝先生的名字會長留在南澳的山林裡,為後來的登山客與旅人所懷念。

 

旅遊日期:2012.03.18 (寫於2012.03.26) 
分享 【由搜尋引擎連結至本篇文章的關鍵字】

 

 

【路程時間記錄】
登山口→20分鐘→一號吊橋→20分鐘→二號吊橋→20分鐘→步道終點(3K附近),單程約1個小時。

【附註】
Sayun,一般譯為「莎韻」,林克孝先生認為「莎韻」是漢人思維的譯法,因此在他的書中,堅持將Sayun譯為「沙韻」。本文「莎韻」、「沙韻」兩種稱呼交互使用。流興社,或譯為「利有亨社」。

註1:林務局的導覽地圖寫的「旋檀駐在所」,日治三十萬分之一地圖則寫成「栴檀駐在所」。栴檀是植物名字,或許較接近泰雅族語的原意。林務局寫的「楠梓」駐在所,日治三十萬分之一地圖則寫成「楠子」,都是泰雅族語的漢譯。日治時代的束穗山,現在的地圖則寫為「東穗山」,或許不同的地圖有不同的譯法(或誤植),特此註明。

 

 

 

 

Tony已出版的電子書(支援iPad、iPhone,可下載ePub或PDF檔案,隨時自由閱讀。)

 

 

[旅行照片]

宜57鄉道旁的南澳南溪,遠處山麓的聚落為金洋部落(村)。

金洋部落(村)。

南澳古道登山口。

踏上南澳古道(沙韻之路)。

南澳古道路況良好,沿途有各種導覽指標。

南澳古道,平緩好走。

第一吊橋。橋頭路旁的「昭和五年七月」(1930年)石柱。

第一吊橋,跨越南澳南溪支流。

舊吊橋遺跡。

溪澗小木橋,橋面鋪著鐵絲網以防滑。

鞍部。附近為泰雅族舊耕地。

山壁路。山壁釘有繩索,以輔助通行。

山壁路,旁為陡峭的山坡。

崩塌地。雖只有兩公尺長,但無繩索輔助,旁為碎石險坡。小心通過。

里程2K處,附近盛長水鴨腳秋海棠。

第二吊橋。

過第二吊橋之後的岩壁路。

古道途中,欣賞南澳南溪景色。

日治時代警備道路的里程石柱。

楠榕林的樹幹鳥巢蕨。

接近步道終點。古道綠蔭怡人。

步道終點附近的岩壁路。

 


文章來源: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已授權) 作者介紹: Tony

 


作者相關文章



朝陽國家步道.原生樹木園區.鹿皮溪


太和山步道


太和山步道


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蘇花古道觀音段)


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蘇花古道觀音段)


[宜蘭蘇澳].東澳灣.粉鳥林漁港


東岳湧泉.蛇山步道


永福龍山寺步道


福人登山步道


四月雪小徑


樂水部落.桂竹林步道.濁水神社遺跡.羅東林鐵八號隧道


[苗栗頭份].鹿廚坑自然步道.鹿廚坑山


永鎮海濱公園.壯圍濱海自行車道.東港榕樹公園


[苗栗銅鑼].客家大院桐花公園


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


小東河步道


[苗栗三灣].老銃櫃步道


銅鏡山林步道


[苗栗三灣].山塘背步道


寒溪神社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