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創業家張希慈 為年輕人找方向  

文.洪寶山

近幾年許多青年越來越願意踏出第一步去實現他們的創業夢,但所謂的創業,並不僅是為了「賺錢」而已,有一部分的人是為了要追求「社會創新」,藉由自己的影響力,進而達到改變社會、解決問題的夢想。

從台大起家的「城市浪人育成協會」正是這樣一個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設立的非營利機構,創辦人兼理事長的張希慈就讀台大社會系,在大四時因為一堂課而開啟了創業生涯,藉由舉辦獨特有創意的任務挑戰賽,使參加的青年能從遊戲中學到如何探索與認識自己,找到能發揮的領域,並實踐自我價值。

在創立城市浪人七年多的過程中,張希慈成功地運用自己與機構的社會影響力,促使上萬名青年學會如何探索自己,且找到能秉持熱情去從事的職涯,她更因此在二○一七年獲得了富比世雜誌評選為「亞洲地區三十歲以下傑出社會創業家」。

「富比世傑出創業家」 頭銜是助力也是壓力

關於張希慈,在許多媒體報導中大都以「富比世傑出青年創業家」這個頭銜稱呼她,除了城市浪人創辦人與眾多網站的專欄作家身分外,她同時也是第二屆行政院的青年諮詢委員,也因此被冠上「斜槓青年」的封號。但她謙虛地說到,自己是因為生涯規劃的決策下選擇創業,在無多餘資金與人力基礎下,本身就得花更多的時間學習以精進自己的能力。或許就是在這不知不覺中,突破自我極限並開發更多自我潛能。

至於她常被詢問究竟是否支持「斜槓人生」的這個話題,張希慈認為應該要回歸到事情的本質,也就是自己到底追求的方向是什麼才好定論。

舉例來說,她有位很喜歡統計的朋友,熱中數據分析與蒐集研究,因此比起自由接案、兼差等方式,大企業才是適合他發揮的舞台,至於她自己則是希望能透過研究社會議題,以多元方式發揮影響力改變生活。因此「斜槓」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是每個人選擇認為對自己最好的生涯方式而已。

談到為何會創立「城市浪人協會」,張希慈說,其實在國高中時期,就意識到台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問題,即使是在同個地區,也會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導致被差異對待,她思考著為何這個社會對於每個起跑線不同的學生,卻要求了相同的「成功」定義?因此她選擇就讀社會學系,希望能就此學以致用。

社會企業因想解決問題而存在

就學後發現原來有更多的社會問題層面根本是自己無力解決時,一度讓她備感挫折、悲觀厭世。她心想:要改變這個社會,難道非得到當總統的程度才做得到嗎?

這樣的想法一直維持到了大三,身邊一位沒背景、沒金錢的同學,藉由各種方法積極的募資,完成了一趟環遊世界並探訪多間社會企業的旅程,張希慈才真正意識到當自己還在原地煩惱時,身邊已經有人在踏出去試圖尋找答案解決問題。

她從朋友身上發現到許多有趣的特質,像是如何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如何勇敢地與這個世界對話、不要輕易放棄、有好奇心與創意的去連結各式各樣的資源等。她心想如果將這些特質放到很多人身上,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樣一個構想成了城市浪人經營的初衷。

然而所謂的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又有何不同呢?張希慈認為,社會企業的核心本質是「因為想解決問題,所以存在」,但對於一般企業而言,只是因為剛好有盈餘,所以去做公益,雖然都是在做社會活動,但初衷不一樣,落實在企業日常決策的想法也就不一樣,也因此,社會企業相較於一般企業,資金來源顯得拮据許多。

在創立城市浪人時,面對創業資金壓力,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自己從頭做起。為了壓低成本,除了努力的去爭取各企業捐款和補助款,她也利用網路上許多免費資源,將有限的資金發揮到最大化的效益。

青年創業的附加利益是自我認識

對於「青年創業」這件事,張希慈認為很難去給予他人建議,因為每個人想從事的都不同,但創業一定會有個很有趣的過程,能強迫你快速高壓的自我認識,因為沒有人要求你一定得這麼做,因此當遇到困難時,就會反覆的自我詢問「我有非得這麼做的理由嗎?」、「我不做不行嗎?」這些都是自我探索,但當你不是在創業的時候,也許並沒有這麼急迫的問題或壓力,去讓你產生這些疑問,而且在創業的過程中,即使你不問自己,身邊的人也會不斷地問你。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很舒服的過程,但如果能好好地撐過,好好的與這些問題相處,不僅會對自己有很大的認識,也能更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願意為了什麼事犧牲什麼東西,這也是張希慈認為許多創業家在創業的過程中能帶來的附加利益。

雖然對許多人來說,張希慈是個很成功的「創業家」,但城市浪人是非營利機構,她其實與一般上班族無異,一樣就是領著月薪在工作,反而經常被親朋好友提醒「可不可以不要只記得創業的初衷,要多為自己的未來去做規劃」。

因此她也認真思考自己的理財規劃,在過去兩三年間,常在東南亞國家旅行的她,決定開始去研究台灣與當地的房地產現況,進而發現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炒房現象。因為炒房造成高房價,高房價加速社會的貧富分化,降低了社會內需,連動出嚴重的社會問題。

投資的本質 是創造價值或擁有資本?

張希慈認為投資的本質若不是透過創造價值來得到收入,而是因為擁有資本所以得到收入,這樣的狀態是不太理想的。因此她體悟出最理想的投資理財規劃,並不是單看所謂的投資報酬率,而是是否有創造了相對應的價值,並非單純的以資本換資本,且回歸事情的本質應該是,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並能體認自我價值的存在。

跳脫舒適圈一直都是一個很不舒服的過程,一定會遇到失敗、遇到困難,甚至造成別人麻煩的事情發生,但張希慈認為,如果明瞭自己在撐過這些不舒服的過程後,會走向何處,這就值得撐下去。

其實,跨出舒適圈並不是一個核心問題,應該是跨出去之後,你的舒適圈是否擴大了,是否擁有更多技能、視野或資源,如果有的話,那麼跨出舒適圈的過程就是值得的,但如果沒有方向不如放棄,關鍵並不是在不在舒適圈、是否有跨出舒適圈,而是你所在的環境,是否與你想去的方向一致。

03-理財周刊發行人(左)、張希慈(右)1200


作者相關文章



精緻化創造差異 大春煉皂百年高顏值製「皂」工藝 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新美學


蘋果挑戰4兆美元市值 2025年期待消費性電子回春


心靈占卜×開運是吉 藝聚開張添好運


新北坪林推低碳茶葉產區 打造翡翠水庫永續典範


高雄指標建案保泰一品 百貨商圈交通一次擁有


德明校長盧秋玲 大舉推動AI校務有成 理財三部曲短中長均有見解


為你的家帶來無限魅力!獨一無二的電視造型牆


經營逆境貴人適時出現 邱士瑀的使命感 藝術與公益的理財規劃


金蛇引路 2025投資大趨勢 短線鎖定CPO、高殖利率與金融股


《2025投資大趨勢》蛇形刁手 從均線找AI股、金融股、多功能機器人股


當沖降稅應該常態化 和氣生財vs.加稅買武器


犬心療癒的溫暖陪伴 讓礙無礙


2025年危機與機會並存 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解析房市的五大趨勢


【賣厝阿明】裝潢貸款怎麼貸才划算? 達人分享4大方式


連續5年入選 中租控股居道瓊永續世界指數第2名


台灣機器人聚落 輝達與特斯拉卡位


手工藝與經濟自主:雷伊漢勒中心與喵喵汪汪社會企業助難民重生


僑先部國際文化日 多元台灣新風貌


想在泰國買房?5大規定你一定要知道!


新光產險以行動承擔社會責任 致力公益用溫暖永續經營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