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你,悶壞了?讓我們一起來反彈  

最近台灣出現一波鼓勵創業的聲浪,政府也陸續推出許多相關政策,呼籲年輕人投入創業,並認為創業是突圍「悶經濟」的最佳解決方案。

然而,創業的失敗率極高,是不爭的事實;年輕人尋求安身立命的方式,也不再只有打造事業、賺錢單一選項;台灣產業結構正在轉變,代工製造思惟被迫退場,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裡,也是產業界費盡思量的挑戰與轉機。

在這樣的時間點,創業真能讓台灣再創經濟奇蹟?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台灣再贏一次?台灣人想創業嗎?創業只需要堅持熱情理想就能成功?還是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坎坷心酸?

《遠見》多年來關注台灣社會與產業發展,從《新台灣之光100》開始,到《看見台灣進步100》《年輕人憑什麼贏》,連續三年都深入台灣各個角落,報導最受關注的議題,並引發社會極大共鳴。2013年,特別推出《台灣憑什麼再贏》專題,完整剖析台灣創業環境現況,除了創業家們在不同產業深耕的故事之外,還特別邀請多位「創業教練」提供具體建議。期望透過本次報導,讓創業不再只是稍縱即逝的煙火秀,而能成為台灣再贏的強心針!

台灣產業現況掃描
森林裡只有那幾棵神木、沒有小樹苗

7月上旬、悶熱難耐的炎夏氣溫,跟此刻台灣苦悶的經濟氛圍不遑多讓。

在一場提倡國際投資的研討會上,聽完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行禮如儀的場面話,一位台下民眾忍不住發言提問:「我們這些PC下游的中小企業,以前跟著大廠到處跑,愈跑愈遠、毛利卻愈做愈低,請問我們這些人以後該怎麼辦?台灣經濟是不是走到死局了?」

的確,過去幾年來,台灣引以為傲的電子代工業和傳統製造業,都遇到難以跨越的瓶頸,落入低毛利、難以升級的困境。

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焦急地說,台灣再不趕緊投入未來的成長領域,恐怕會淪為下一個日本,只剩停滯的經濟成長率與不斷萎縮的內需市場。

「森林裡不能只有那幾棵神木,沒有其他小樹苗長出來,再這樣悶下去,台灣會悶出病的,」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溫肇東也憂心忡忡地說。

時間往前推一個月,來到鳳凰花開的畢業季,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台北科技大學裡,有三間技職院校宣布結盟,想把鎖在學校裡的創意能量,轉為實質的商機與新創事業。

台北科大、雲林科大、高雄第一科大聯合成立「創新創業大學聯盟」,將一起推動育成,開放學生跨校選修,輪流舉辦研討會及創業競賽,帶動校園創業風氣。

當天擔任見證人的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觀察,除了教育部發起的知識產業化政策,近年來包括行政院、經濟部、國科會等部會,都紛紛啟動創業推動計畫,「但創業需要跨領域的資源!」

她希望這次三校結盟,只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起點,往後各校、各部會、跟民間企業,都可以有類似的合作。

不改變思惟 如何創造新價值?
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有感而發地說,台灣引以為傲的產業龍頭,紛紛陷入「毛三到四」(毛利僅3~4%)的低利潤困境,此時最需要年輕人提供源源不絕的創業能量,帶動產業新陳代謝。

愈來愈多產官學界有志之士呼籲,台灣想擺脫代工宿命與低薪格局、想擺脫年輕人高失業率的困境,需要更多「創業」行動。

創業,除了真正創造新公司外,溫肇東也強調,具有創業精神的人不一定非得白手起家或開創公司,只要能在日常工作中發揮「Game Changer」的思惟,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就足以提升產業格局、創造新價值。

他觀察,以往台灣代工業者善於服務品牌買主,被訓練出成本控管、生產效率、規模經濟等能力,忙著解決客戶交辦的問題,「但是現在只會解題賺不了多少錢,還要會問問題才行!」古人說的「學問」一詞,就是教人要好奇、解構問題。而創業,便是自己定義問題,從風險中發掘機會的過程。

學術定義上,創業代表可預見市場的視野力、整合資源的領導力、以及承受風險的受挫力。經濟大師熊彼得曾指出,「創新」是帶動國家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而「創業精神」就是引發創新的關鍵。

台灣創業精神日漸消退
其實創業精神,就是你我引以為傲的台灣精神。

400多年來,台灣是政治難民與經濟移民的後代,先賢們一無所有地前來墾荒,勇敢地渡海涉險,探索未知領域,讓台灣變成冒險家的天堂。

過去半個世紀,學歷不高、也不太會英語的台灣人,勇敢地拎著007皮箱,到海外打天下、做全世界的生意,締造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

翻開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2012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在「創業家精神」這項指標仍高居全球首位。另一份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DI),台灣也名列世界第11,表現高居亞洲各國之冠。

從「中小企業白皮書」更看出,2011年全台中小企業多達127.9萬家,占全體企業數量97.6%,雇用近八成的就業人數。幾乎每18個台灣人裡,就有一個擁有「老闆」頭銜。

今天,台灣人自豪的打拚精神與硬頸態度,都源自幾百年來的累積與遺傳。冒險犯難的行動力、從無到有的創造力,曾是我們的驕傲。

然而,如同陷入停滯的經濟成長曲線,這幾年,台灣人的創業精神逐漸改變,甚至有消退跡象。
從官方資料看,台灣的創業高峰期似乎過去了。
進入21世紀後,每年新設的中小企業家數,很難跨越10萬家的門檻,占全體中小企業比重,更一路跌破8%。

創業以內需、替代性就業居多
除了創業數量不再成長,缺乏外銷的國際競爭力,則是另一個大問題。

檢視15年來的中小企業銷售數據,外銷占比一路從近二成水準,降至近年的15%以下。同一時間,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的外銷產值比重,更足足跌了10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現在成立的中小企業,超過85%業績都來自國內,愈來愈飛不出國門,自家人先在內需市場打成一片。如同困在魚網裡的小沙蟹,還沒破網而出就彼此殘殺。

觀察2011年的中小企業類型,「批發零售」跟「餐飲住宿」兩者合計便超過77萬家,幾占整體六成,屬於「製造業」的僅有一成出頭(13.5萬家)。

誠然,創業偏好與市場路線並無對錯之分,但太依賴內需市場,缺乏外銷競爭力的新創事業,往往也熬不過幾年一輪的經濟風暴,容易一吹就倒。

這種情形,跟近年盛行的連鎖加盟風潮如出一轍。從創業精神的學術定義來看,純粹複製、照抄既有模式的「低門檻」或「懶人」創業手法,其實並不算真正的創業行為。

「那種不叫創業,只是失業者的替代就業而已!」一位學者直陳,政府不能自滿於灌水的創業數據或外部排名,誤以為台灣的創業之火,依舊燒得旺盛。

不只實質數據陷入停滯,觀察無形的創業精神與動力,結果更令人擔憂。

警訊!產業缺乏能量與活力         
創業處於「U型谷底」,恐步日本後塵

根據目前全球最具規模的創業研究、調查全世界59個主要經濟體的「全球創業觀察」(GEM)調查,發現台灣正處於創業發展趨勢的「U型谷底」。

這份研究是把國民購買力(PPP)跟早期創業指數(TEA Index)當成X軸跟Y軸,座標愈偏右上角,愈能被視為「高所得、又高創業的」典範,包括瑞士、荷蘭、北歐五國等歐洲小國,都是屬於「高所得又高創業」的典範。

至於台灣,目前則落於購買力中上、創業力尚可的U形曲線下端,距離最底部的日本、義大利不遠,都是所得已不低、卻缺乏創業能量的國家。

溫肇東提醒,長年落於U型谷底的日本,台灣必須引以為鑑。日本全國前百大企業,幾乎都是二次大戰後成立的老面孔,近30年來看不到什麼年輕面孔,經濟缺乏活力。

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國家都曾遭遇的轉型陣痛期。當國民所得低、社會百廢待舉時,會以「需求型」創業居多,也就是U型創業圖的左端高點。因為社會上沒有太多工作機會、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許多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創業家,都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發跡、致富。

而當經濟逐步成長、大企業變多、創造出大量職缺後,創業會逐漸被「穩定就業」取代。這時,創業行為就必須轉向「機會」跟「創新」,用創意的商業模式和先進技術,驅動下一波經濟成長。例如瑞士、北歐在研發和科技提升下,年輕人會想放棄安逸工作,選擇創業,追求自我成長與完成夢想。

只求安穩 社會陷入「甜蜜陷阱」
照理說,台灣應該要從左端溫飽型轉型擺盪到右端創新型創業才行,卻一直在U型底部徘徊。

這份調查符合了目前的台灣狀況。生於富裕條件的年輕人,多數不再視創業為人生志向,反而選擇以穩定就業為優先,多數人都爭想擠進公部門,或名氣響亮、待遇穩定的大企業,選擇對人生打「安全牌」!

求安穩沒什麼錯,事實上,教育程度最高、知識最豐富的新生代,的確更懂得判斷風險與機會成本,知道創業得付出的代價與失敗機率。

不過,假如所有人都只求安穩、不肯冒險,就會使社會陷入過度安逸的「甜蜜陷阱」。特別是,原本最適合創業、最該扮演改革者的人,更不能沈溺於此。

另外,執行「全球創業觀察」台灣區調查的屏東科大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謝如梅發現,台灣早期創業人口中,只有10.6%擁有碩士以上學歷,顯示創業意願並未與學歷成正比。

一位大學教授很有切身感受,有位拿到科技管理碩士的學生,出社會的志願竟然是開麵包店,跟所學完全無關,「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源,去科技領域創業不可能成功,」他無奈地說。

年輕人沒有那麼想改變世界
另一位常帶隊出國參賽的教授更發現,近年來台灣學生的創業點子多半是來自生活的有趣服務或酷炫的技術。可是一到國際賽場,跟其他國家企圖解決氣候變遷、解救貧窮等願景的創意團隊相比,就顯得缺乏影響力。「講白一點,我們的年輕人沒有那麼想改變世界!」他苦笑。

主掌「意藍」跟「龍捲風」兩家科技公司的楊立偉,今年不到40歲,學生時代就創業,堪稱台灣史上第一批「學生CEO」。他笑說:「從研一開始,我的頭銜就是『負責人』,沒被別人雇用過。」

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後,不少學生CEO接連垮台,楊立偉卻不斷帶領公司轉型,創業14年來商業模式已經過五次大調整,從B2C服務、B2B商用軟體、搜尋引擎到雲端應用,讓公司生存至今。

得過全球程式競賽冠軍的他,從小就用電腦專長賺外快。1996年幫大考中心設計落點預測系統,當屆考生約12萬人,3天便締造破10萬使用人次,害得實驗室主機不斷當機,讓他驚覺網路的力量。「原來有種科技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感受到大趨勢的他便立志創業。

微創業可以當起點 不能當終點
近幾年來,楊立偉在台大商研所教書,常受邀擔任創業比賽評審及學生團隊輔導業師。他發現,台灣年輕人目前的創業傾向是走生活服務或娛樂產品,偏向個人的「小確幸」與嗜好,對事業「規模」的期待不大。「『微創業』可以當起點;但不能當終點!」他提醒,生意、事業、跟產業,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格局。

以意藍科技為例,不少創業伙伴都有進外商的條件,年薪能輕易破百萬,「如果大家一起創業的成果,還不如每個人就業的薪資,那不如不創業!」

如同近來引起熱烈討論的漫畫《進擊的巨人》,深刻反映了日本舉國過度安逸、不願冒險的抑鬱氣氛。然而,也有不少不願一輩子安逸、不願被當成家畜一樣飼養的野性分子存在。

這批人是不安於室的,不想乖乖走前人設定好的道路、不願甘於平凡,就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王永慶、郭台銘那樣的製造業天王,或是更多的戴勝益、張明正等軟實力典範。

現在台灣必須做的,就是給新生代更多的嘗試空間與風險支持,幫助他們勇敢站起來、走出來、把國家扛起來。

尋找創業小巨人 台灣才能再贏
該是重新喚回台灣人「野性」基因的時候了。或許真正適合創業的,只有5~10%的精英與狂人,但那些瘋狂的夢想家們,卻足以改變台灣的未來。

如果你是上班族,請發揮創業家的學習力與廣闊視野,在工作中逐步累積各項技能,試著尋找改變產業未來的可能性與創業機會。

如果你已屆事業有成、衣食無虞,應該擔任創業導師的角色,把經驗跟資源傳承下去,協助縮短年輕人的摸索期。

如果你是資源及政策的制定者,請解除不必要的法令限制,提供台灣一個更友善的創業環境與社會氛圍,讓台灣再次成為冒險家的逐夢天堂。

誠如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所說,台灣經濟已經到了必須重開機(reset)的時候,「現在大家都得歸零、重新思考。」

而創業,就是從零開始的最佳起點。我們必須只有鼓動新創業,「尋找台灣創業小巨人」,這正是「台灣憑什麼再贏」的關鍵。

 

撰文/高宜凡  

 


作者相關文章



願望可以被收藏!呂英菖打造沉浸式願望宇宙 願望卡無限公司正式開張


坐擁「小而美」生活圈 「富廣夢溪石」自住家庭首選


ART FORMOSA 2025 全面升級 重返展館 引領夏季當代藝術風潮


改掉5個NG習慣 讓空間乾淨一整年!


感謝僑教政策 讓我們有助人的能力


以善念為創業根本 達勝科技始終走在市場最前端


關稅大限到了 第3季操作策略


拆解主力控盤手法 台指期達人自創心法勝率逾八成


晨昏四季,在家喝茶


怕電費貴不敢開冷氣?台電認證的十大冷氣省電方法


《2025年最新》益生菌到底怎麼選?專科醫師這樣建議!


把「願望」化成卡片 傳遞溫暖與祝福


匯率、關稅大限、以伊戰爭衝擊油價 鎖定高毛利AI股


中東危機衝擊市場


2025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誕生


防颱措施做好了嗎?快確認8大必做防颱安全措施


《許願先生─願望卡無限公司》:把願望做成卡,讓魔法成為收藏


AI新十大建設


作帳行情升溫 台積電重返千元點火 AI台灣蓄勢衝


台灣在亞太基因定序產業鏈上不能缺席!基龍米克斯攜手NGS龍頭廠 打造亞太基因定序中心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