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如果,航空城與自貿區計畫成功  

航空城並不是新的概念,卻是目前政府突破「悶經濟」的世紀經濟策略;再加上正在積極規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雙管齊下,一場改變台灣的「經濟維新」正在積極展開。  
 
歷經18年、兩次政黨輪替,航空城的規畫也屢經更迭,但究竟能不能成功,至少還必須等上八年、待3316公頃的土地徵收完成後,才算建置完成。至於自由經濟示範區,早有自貿港例子在前,法規的鬆綁與政府執行力,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如果航空城和自由經濟示範區成功了,台灣經濟會發生什麼改變?目前這二個計畫又面臨什麼挑戰?應該如何突破?
台灣人,的確悶很久了。 曾經,我們以「奇蹟」形容台灣經濟。然而,如今我們用的形容詞,卻是:「悶」。 
 
近年來在各項國際競爭力排名中,總是只拿「退步獎」。今年出爐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全球競爭力報告,從去年總排名第7名落至第11名,經濟表現也從原本的13名掉到16名。
 
缺少外商直接投資,是一項重要警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表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台灣在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是負19.6億美元,還輸給北韓,在211個國家中只贏非洲安哥拉。
 
洛桑管理學院院長杜道明今年4月來台就建議,台灣應鬆綁法規,加強吸引外資與外來優秀人才。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數字,是象徵景氣指標之一的貨運量。根據世界貨櫃港排名,台灣第一港高雄港的貨櫃裝卸量從2000年排名世界第3,跌落至2012年的第13名。
 
悶經濟,與台灣產業外移、卻又沒有新增投資案有關。 迎接挑戰,近年來政府兩項經濟大菜正要端出。
 
分別是「愛台十二項建設」的桃園航空城與「黃金十年」計畫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然而,航空城計畫土地尚未徵收,自由經濟示範區尚在規劃階段,一切還有變數。
 
只是,雙管齊下,一場改變台灣觀念的「經濟維新」運動正要開始。規劃長達18年 桃園航空城能救悶經濟?  
 
台灣的優勢,在於先天條件
 
環顧地理位置,東隔太平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隔著台灣海峽就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北邊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南邊則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東協10國。 
 
桃園航空城計畫,就是希望利用這樣的優勢位置,發展成為東亞的樞紐機場,並於機場附近劃設產業專用區,同時在機場捷運周邊全面開發,打造新的國際化城市。
 
總統馬英九曾說:「桃園航空城如果不好好發展,就是暴殄天物。」 因此,桃園航空城計畫,不僅政府預計投入4700億元,是近幾十年來少見的大筆公共投資,總面積4970公頃,土地徵收面積達3316公頃,也創下台灣史上最大土地徵收記錄,堪稱世紀大案。
 
不過,航空城這個名詞,早在1990年代政府提倡「亞太營運中心」時就曾提出來。
 
然而,因為當時李登輝總統實施「戒急用忍」,接任的民進黨政府也對大陸政策保守,使得計畫胎死腹中。
 
「要做營運中心,必須和大家做朋友,不可能全世界都能去,中國不能去,」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服務中心主任左珩說。 走入經建會法協大樓的一樓,迎面一面牆,懸掛著六個花盆。其實,這六個花盆下面,原來是亞太營運中心的六大中心宣傳板。
 
如今,這個計畫消聲匿跡,只好用花盆擋著,以免尷尬。
 
同時起跑 仁川早已超越桃園 如今的法協大樓在10幾年前其實是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總部。
 
法協中心不同的會議室,門牌上依舊掛著「AMERICAS ROOM」「EUROPA ROOM」,提供不同國家代表前來開會的專屬場所,如今看來,顯得諷刺。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教授馮正民曾在1995年接受省政府住都局委託,進行過航空城研究。他從書櫃中拿出一本紙邊已泛黃的計畫書,第一圈是機場依存產業區區,第二圈機場相關產業區,類似今日航空城計畫中的蛋黃與蛋白概念。
 
「當時還找了國外的學者專家來開研討會,可惜最後皆未付諸實行,」馮正民說。
 
18年過去了,桃園航空城仍在規劃中。對比之下,幾乎就在同時間,1991年韓國仁川機場開始興建,成立自由貿易區和發展航空城,立志成為亞太的航運中心。 
 
如今,從服務面來說,仁川機場在國際機場協會(ACI)2012年度機場服務評估(ASQ)中,連續八年排名第一。國際空運貨運量也從2003年的184萬3000公噸,成長至2012年的239萬7000公噸。
 
反觀桃園機場近幾年國際排名卻一直不理想,2007年是第14名,之後一路下滑,以2011年第29名最差,貨櫃量10年來也停滯在150萬公噸左右,幾乎零成長。 
 
「如果當初做出來,我們的競爭力比仁川更強,黃金時間喪失了,只能急起直追,」馮正民說。
 
國防部不肯撤 中央地方無共識
 
2005年,時任桃園縣長的朱立倫重新倡議桃園航空城,馬英九總統2008年上任後,很快將計畫列入「愛台十二項建設」。
 
2009年1月很快通過「桃園國際機場條例」。 只是,法條雖然通過了,仍重重阻礙,直到2012年,行政院才正式宣布啟動「桃園航空城計畫」。一拖又是三年。
 
原來,要發展桃園航空城,就必須撤遷區內原有海軍桃園基地,引起軍方不同意見。桃園立委陳根德表示,當時軍方動員軍系立委杯葛,使得綱要計畫遲遲無法通過,延宕兩、三年。一直到2011年國防部才同意撤離。
 
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一開始立場也不同。 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長吳啟民表示,交通部的任務乃在「交通」,只重視擴建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 然而,桃園縣政府卻希望除此以外,還能搭配機場捷運的興建 ,設置產業專區,藉由打造新興產業的航空城,帶動桃園整體發展,也促進國家與世界接軌。 因此,中央與地方,對於航空城計畫到底要多大也沒有共識。
 
「中央一開始只管蛋黃,不要蛋白,但是,如果只有第三航廈和跑道,沒有產業,哪叫什麼航空城?」陳根德痛批。
 
桃園縣工商發展局長陳淑容表示,交通部負責機場捷運,如果只負責站體與軌道,卻不負責站體周邊土地開發,就會形成「有站無路」的荒謬景象。
 
當捷運站周圍都是一片農田,連道路也沒有,誰要在此上下車? 桃園縣長吳志揚說:「我和交通部說,你不要看你的蛋黃,若果沒有蛋白區的人口,要怎麼帶動機場捷運的運量?」 就這樣協商許久,直到2012年9月18日,行政院才正式啟動桃園航空城計畫,之前各部會多頭馬車,才終於有了總指揮。
 
「我們都稱918事變!只是這是好的改變!」桃園縣政府地政局長林學堅笑稱。 自從行政院拍板定案後,今年3月27號又核定為國家級重大建設,因此可徵收特定農業區。
 
而關於原本審查程序繁複的用水計畫、政策環評、區域計畫審查,也幾乎均在今年3月至6月間完成了,皆是史上最快速度。 
 
「現在航空城不是沒有動,反而速度像搭火箭一樣,各行政部門都動起來了!」陳根德說。 只是,土地徵收都還沒開始,距離真正能招商啟動,還有許多年要等。
 
自由經濟示範區 如何做到「真自由」?
 
除了桃園航空城,另一項馬政府端出的經濟成長動能政策,就是由經建會主導的自由經濟示範區。 
 
這項政策雖然還在策劃中,但根據遠見民調中心調查、《遠見雜誌》6月號報導,台灣上市櫃公司對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期待(54.6%)還超過ECFA(30.1%)。 
 
所謂自由經濟示範區,目標是大幅鬆綁對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與知識流的各項限制,以打造便利的經商環境。 
 
依照規畫,第一階段以現有五港一空的自由貿易港的「境內關外」為基礎,透過前店後廠的委外加工模式,帶動整體產業鏈的發展。
 
亦即在自貿港區接單研發,但以港外園區為腹地,進行生產製造。
 
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蕭丁貴就指出,會先在高雄港試辦,並且可把高雄「港」自由貿易區的「港」拿掉,就能把港外腹地的概念納進來。 目前桃園機場內現有的自由貿易空港,也將在自由經濟示範區範圍內,預計由目前的45公頃,擴大為175公頃。 
 
經建會第一階段規劃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與產業合作為發展重點,以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為主。 
 
但桃園縣長吳志揚希望,桃園有29個工業區,都能成為「後廠」供應鏈,應該把整個航空城4000多公頃,都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當中。 
 
管制過嚴 自由貿易港不自由
 
自由經濟區的法規,預計會鬆綁的部分,包括放寬白領人士來台進出限制,區內公司邀請大陸人士來台一個月內短期商務活動,免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外籍商務人士來台短期停留免簽證等。
 
為了商品進出自由化,也提供農工原料及貨品輸入稅賦優惠,免徵關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相關稅費外,外銷100%、內銷10%免徵營業所得稅。
 
除外,還有租稅優惠,例如台商及區內事業海外股利或盈餘匯回示範區進行實質投資免稅、外(陸)籍專業人士免申報海外來源所得等。 
 
然而,這些洋洋灑灑條列出的優惠,都仍只是「規畫」階段,能否能落實?業界仍打一個問號。
 
現有的桃園機場內自由貿易港區,就是一個「自由化」失敗的前車之鑑。
 
以BOT方式取得經營權的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為此吐苦水多年。 例如根據「自由貿易港區設置條例」,明定可聘用外勞比例達40%,但條文中未限定行業別,之後卻被勞委會否決為僅限製造業。如此,港區內的聘用條件並無比港外優惠。
 
此外,許多業者也表示,當初政府允諾為了讓貨物流通自由化的自主管理,也都被業者認為沒有落實,因為海關仍擔心走私,查核十分嚴格。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教授馮正民說,當他去國外開會時,國外的學者聽到台灣有「自由貿易港」(Free Trade Zone)時總會問他:「How free it is?」他總是試圖回答很自由,但所接觸到的業者全部都告訴他:「台灣的自由貿易港一點也不自由。」 左珩舉出一個雖不在自貿港區,但足證台灣管制嚴格的例子。
 
曾經有一段時間,法國進口酒,台灣必須要開瓶驗有沒有毒,因為擔心是中國假冒酒,法國人氣到抗議,表示不賣酒到台灣,甚至要到WTO去抗議,台灣才讓步。 
 
除此以外,台灣是否已經提供外商友善便利的環境?曾有一個澳門人在台灣歐商企業上班,當孩子要上美國學校的幼稚園,教育部不同意。理由是:「因為澳門是中華民國領土。」
 
擔心萬一開放,台灣會有家長把小孩送去香港或澳門居住六年取得港澳籍,回來就可以讀美國學校。 為此,教育部甚至拿出憲法辯論,然而歐洲商會已經近乎翻臉,幾經協調才通過,「這是我們反外商的例證,」左珩說。
 
能否成功?答案在政府的執行力
 
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後,和世界接軌的腳步就變得停滯。「航空城與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促使重新開放,思考我們到底要什麼?」左珩表示。 新加坡,或許值得此刻台灣參考。
 
為了發展航運,新加坡成立海洋法庭、也積極爭取世界大海運公司都到新加坡,幾乎土地是用送的、給予一切可能的優惠。一開始看來似乎失去很多利益,但後來,變成只要設海運公司,不能不到新加坡,因為已經是世界的海運中心。 「就像一個派對,大家都要和穿得珠光寶氣的人握手,沒有人會和漁夫握手。
 
今天的新加坡,是大家搶著和她握手,」左珩表示,這就是車票效應,你必須先買到車票,才能上車。
 
「新加坡要的是舞台,舞台就可創造本土人才。台灣太多法規把舞台排開了,沒有舞台,人才就沒了,」左珩繼續補充。 在1965年獨立時,李光耀曾說:「我領導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什麼都沒有,只有漁船。」
 
李光耀的幕僚曾如此告訴經建會的官員:「我們新加坡有陽光和地理位置。」「早300多年前,荷蘭為什麼要來台灣?人家就已經把你當成亞太營運中心的位置,人家都已經幫你定義好了嘛!人才、地理位置都具備,沒有道理不能做這個生意,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執行力!」桃園航空城前總經理劉志明說。
 
全球化競爭 台灣不能再等18年 
 
只是,未來祭出的優惠,必然會引起種種討論,例如,是否對本國勞工權益損失?是否導致稅收減少?吳志揚表示,「最怕畫了區域,不放優惠進來。
 
政府不要怕不公平,要做就是要它成功。」 左珩則以一個童話故事中的「石頭湯」故事譬喻:有一個人在森林裡又餓又渴,拿了一塊石頭,把身上的空鍋子拿來敲打,集合大家說這塊石頭能煮出美味的湯。結果,有人加了菜、加了蛋,等到煮完了,大家都喝了一碗很神奇的石頭湯。 「全世界都在開自由經濟區,我們不只加石頭,還要加牛肉。
 
怎麼說服人很重要。政府不能不敢放肉,這樣大家怎麼看都還是一鍋清水,」左珩說,重要的還是政府的說服力與執行力,讓這鍋湯,敲鑼打鼓後讓人想要加料,最後共享一鍋豐盛。 
 
政府的跨部會協商與立法速度,如果再缺乏效率綁手綁腳,桃園航空城與自由經濟區的落實,可能就要再等另一個18年! 
 
那時,也許不只新加坡、韓國、大陸超越台灣,恐怕東南亞的幾個國家,都可能會超越台灣! 
 
 
 
文/王美珍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www.gvm.com.tw
 
 
 

作者相關文章



星際之門 芝麻開門 OpenAI CEO台韓固樁 亞洲科技股大爆發


生活質感Level Up!小宅走道與臥榻規劃技巧


記憶體發飆


王惠鈞攜手博太生醫 開啟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研發


轉角遇見就諦 看見人生美好風景


樑壓床、鏡子對床真的會招來壞運勢嗎?


2025國慶焰火在南投登場 縣府推接駁專車疏運人潮


用手語翻譯 打開溝通的門


800V升級潮 飆股大追蹤 電源技術大突破 2.3兆市值上位新局


3D IC搶2.4兆大餅


領略色彩繽紛 讓想像力高飛 70歲雄獅文具越活越年輕!


破框.建構—桃園結構技術論壇揭示建築安全新世代


Q4必追 8檔焦點股 一路旺到年底


坪數小沒關係!3招打造18坪日系宅


山海鎌倉 • 旅中隨帖


川習TikTok


用[微]預算 直[上]竹北門牌負擔得起的好品味 首選【微上】


博太生醫董座徐宜生 從零售王到建構植物新藥大平台的轉折人生


預算有限還是想用文化石、石材、清水模嗎?14種替代建材神救援!


台灣僑外生觀看造山者:感動!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