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醫療保單年過75便失效?3分鐘教你聰明投保  

你仔細檢查過你的保單嗎?很多人不知道,有些醫療保單年過七十五便失效了。等到發現時想再投保,卻為時已晚,被保險公司拒保。老年醫療支出是年輕時的三倍,該如何確保不怕老來病?

王奶奶在九年前跌斷了大腿骨,花了半年才復原。開刀住院的那十天,光住院費和各種雜支就花了四、五萬元。

「我媽什麼保險都沒有,這些費用當然都要我們自己出,」身為護士的王瑞芳回憶說。還好家人可幫忙照料,不需看護,否則開支可能更加驚人。

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但面對七十歲後的生活,是高枕無憂,還是擔心受怕?

截至今年八月,台灣已有一八二萬人,年齡超過七十歲。但醫療支出平均為年輕人三倍的老年階段,卻只有不到八%的人,在健保之外還有投保醫療保險。

而這不到八%的人,又有一大部份人,在七十六歲生日那天,就會失去他們的醫療保障,因為,大多數保險公司目前的定期醫療保單,頂多都只保到七十五歲。

活得愈老 保障愈少?

保險公司之所以把醫療保障期限訂在七十五歲或更低,是因為過去的保單參考的生命表,平均餘命約在七十五歲上下。

但截至去年,國人的平均餘命無論男女,都已經超越七十五歲。而經建會的台灣人口推計預估,到二○四○年時,六十歲的女性活到九十歲的機率,是五五.八%,男性則是四一.八%。

活得愈老,風險愈高,保障卻極為有限,該如何做好準備?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精算處處長袁曉芝指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中,有投保終身醫療險的比率不到一%,但這些人應該是在更年輕時,就已經未雨綢繆、做好了準備的。

「到五十五、六十歲,即使你還健康,很多保險公司就已不太願意承保了,」袁曉芝說。

如果年輕的時候不做準備,到老來才開始要投保,不但保費將會非常昂貴,也可能因為保險公司考慮到年齡因素,遭到拒保。

「與其那時買保單,還不如趕快存錢,因為保單的費用,大概就和醫療的支出差不多了,」袁曉芝說。

至於有終身壽險,但作為附約的醫療險是定期險的保戶,仍有一些基本的保障。因為現在大多數的終身壽險保單,都已經有批注條款,在保戶醫療保單到期後發生的住院醫療,提前給付保費的二%或每天兩、三千元,作為住院費用的補貼,但沒有其他醫療費用的給付。

終身醫療,以日額為主,一些像標靶藥物、重大疾病等需要自費的項目,就得看個別保單條款是否列入支付。此外,終身醫療保單比定期保單昂貴很多,在投保時,需要把負擔能力列入考慮。

袁曉芝建議,消費者如果預算有限,可先以最便宜的傷害險,做第一層保護,因為這個險種,任何年齡和健康與否都可保。

「其次是終身壽險,搭配定期醫療險,分日額型和實支實付型,是意外和疾病都給付,」袁曉芝說。

壽險公會秘書長洪燦楠表示,所有的保險,都是愈年輕開始保愈划得來。如果付不起終身醫療險,也可以用終身壽險搭配一年期的醫療保障,每年續保。

現在有產險公司也賣一年期的醫療保單,雖然比壽險公司便宜,但不保證第二年續保,是需要注意的一點。

洪燦楠指出,現在也有遞延的醫療保單,年輕時開始買,但六十歲前,只有基本的住院或意外給付,但六十歲後,不管是住院、手術、醫療等費用,都能給付,很適合老年醫療支出增加的需求。

 

 

 

作者/林昭儀

【更多精彩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07期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劉憶如:青年失業 頭號難題
「血鑽石」台大 贏者全拿?
消費者冷感 優衣庫不再熱賣?
高齡社會如何安心養老?
別讓不懂保險的業務員騙了你

 

 

 

 

 


作者相關文章



億級大師親傳弟子 「量價、時間、角度」一把抓 讓你勇敢追漲


天使樂團 身障音樂家揮灑生命之音


超當代藝術視角 莊智舜收藏展


超越生命的苦難 活出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台股站上2萬是末端嗎?不想錯過漲勢該如何切入?


多頭柴火持續燒


一種高勝率,適合散戶的操作模式


缺電羅生門 漲價惹民怨


Q2投信大換股 外資大戰高息ETF


優游股海:盤後多練功,最基本的做到熟能生巧


以錢賺錢 給自己加薪 四檔月配債券ETF 4/18除息


台積電,別追,等拉回再買?


520行情增溫 市場認同度高 卓榮泰組行動創新AI內閣


36萬滾出百萬現金流 幫單親媽養兩子、買夢想宅 莊雅珍:做好準備,為人生各階段圓夢


用年終創造被動收入,複利加成3-5年看到成果


挑高殖利率股賺價差


冬暖夏涼之必要(上)


日銀升息 牽動市場神經


中華均安音愛而聚 打字溝通解封心聲


鮑爾放鴿 楊金龍耍鷹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