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不去經驗未知, 是人生最大的浪費  

通過一趟旅行,你才真正變成一個自主的個人

旅行這個詞或說概念,其實涵蓋了三個要素:Destination(目的地;地方)、Tourist(移動者;旅人)、Tourism(觀光旅遊產業;銜接前兩者的社會經濟系統)。當中發展有幾個重要的進程。

18世紀前,旅行是少數菁英的玩意,不是社會的主流。人們生活在基督教的世界裡,社會透過宗教的教育,結構化了你生活的一切,相對應的,你的物質基礎是一個農作的世界,所居住的農村全都是熟悉的,你認識的世界不外乎是一匹馬能把你載到的距離。你是佃農的兒子,最終就是以佃農的身分結束人生,你20歲就可以想像60歲的樣子。可是啟蒙思想加上宗教革命和工業革命,創造了所謂現代生活的誕生。

人們開始知道運用自己的理性,運用某種程度的社會組織,人可以戰勝自然的威脅。從外在來看,這是一個都市化的過程,經濟重心從農業變成工業,鄉村人口往城市集中,這中間轉變的過程必須伴隨著一種心智的重新建構。忽然之間,你必須去到陌生的世界,你看到的是全然興起的事物,你看到的是人人都有機會,重點是你的生命完全可以由自己來創造。

接下來,假如社會上都是這樣的氛圍,那我們憑什麼來創造我們的明天?因為學校來不及教,書也來不及讀。我只能憑我身體的經驗,所以我要勇敢去知道(dare to know),要極盡所能地透過身體去歷練這世界所能給我的事物。

所以你大概看得到18、19世紀的歐洲社會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心靈狀態下,人們必須不斷地去explore自己,要去壯遊。通過一趟旅行,你才真正變成一個自主的個人。因為中間會遇到各種未測的危險,你要面對它、料理它,在技術上你會獲得成人的技能,在心智上你能通過以往在家鄉所不曾經歷的考驗而趨向成熟。

壯遊的意念到了鐵路發明的時代,就變成現代觀光旅遊產業的起點。

我們怎麼對待我們的河流、土壤、山川,我們怎麼看待陽光跟風雨

Destination、Tourist、Tourism三者最早都是為了滿足旅行的第一個目標──異地見聞而出現。剛開始啟程出發去冒險的人,是最典型的個人主義者。人們總認為到了異地,自己會完成某一程度的自我改造回來。

可是旅行產業盛大的結果,push每個人都要去體驗,出門旅行變得像是一種社會義務,倒過來變成了社會壓力,一種集體化的行動。庸俗化的極致,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每個人都只是拍照留影者,已經不知道當年旅行剛誕生時的意義是什麼。本來是個人主

義的產物,要追求某一種特殊的自我養成、教育、創造,一種把時間和空間都推到一種不可測的冒險歷程,卻變成每個人都坐在有冷氣的巴士跟飛機裡面,全然未遭受各式各樣撞擊的包裹式觀光業。

例如Destination,在庸俗化的觀光產業裡,就是我們把自己最廣為人知的東西,紀念品化或變成意識象徵,比如說101變蛋糕、鑰匙鍊,安排套裝的旅程讓大家坐電梯去101大樓。Tourist則是參加各種旅行團,準備好相機到當地拍照,遵循制式行動的人。Tourism全

是建置化的,原始的那種新奇跟冒險性都消失了。

於是90年代開始就有一定的反叛,就是我稱為「文化觀光主義」的東西。這個反叛是

針對傳統觀光裡對這三種參與者的全面反叛。傳統的觀光產業是以經濟的maxmizeion(極大化)、效率來考量。可是在文化觀光主義裡,「文化的特殊性」才是三者最大的考量。

以Destination來說,文化觀光主義者認為觀光客來,最重要的,或說維繫著在地人作為一個被旅遊地點的自我認同基礎,是我們這裡獨特的歷史跟地理經驗,也就是所稱的在地文化。來台北不是看101,台北若要作為一個旅遊點,重點是我們要把在地人對生活跟生命一種既存的想像和認同,透過我們各式各樣物質或非物質的媒介,引介給觀光客。

我們現在講文化,總覺得是一個很古板的概念,事實上傳統裡一些優美的事物,或我們日常生活裡市井小民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文化。在地人保留著長遠以來某一種堅守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體系。既然我們身處在地球上這個經度跟緯度的所在地,日復一日經歷著某一種特殊地理條件的洗禮,比如台灣有東北季風、颱風、地震,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一會有一種特殊的文化,或衍生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稱之為文化體系的東西。

所有文化體系,我自己把它拆解成四個關鍵要素:天、地、人、神。天是超越性的,我們身為這裡的人,信仰一種什麼樣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可以超越肉體生命終點的。地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怎麼對待河流、土壤、山川,怎麼看待陽光和風雨。人就是社會,我們覺得人該怎麼相處;在中國可能覺得人就是要吃人的,在台灣可能人是要助人的。神就是道德,倫理學上的需要。天地人神是我們活在這裡的意義系統,人活著大概也就是這四個意義系統在支持著你。這些都組成了文化系統的要件。

我們每一個地方(place)的人,一定都有不同的文化系統。沒有誰一定比別人好,因為他的特殊性來自於他生活在這個經度和緯度所交織的獨特性之所在,這是Destination。我們沒必要去模仿紐約或巴黎或任何其他地方,因為我們的條件就不是那樣。

【文字整理/翁仲琪.李惠貞 圖片提供/詹偉雄】


作者相關文章



訂製設計讓空間從陌生到熟悉!異材質堆疊出廳區黃金比例,實踐 23 坪新成屋低調內斂的長期主義


於茶香中領略侘寂之美!特殊塗料比擬窯壁、自由曲線呈現磅礴山水,從五感體驗品茗詩意


專屬你的強運空間:歐式風格客廳設計✕居家風水 3 大秘訣


比輕隔間更彈性!多功能屏風設計,不僅能化解風水疑慮、還能結合收納提高空間坪效


一窺內斂成熟的美式魅力!微調46坪新成屋格局,實現舒適的熟齡退休宅


不到20坪也能擁有三房兩廳!現代北歐宅以柔和色調與精心佈局打造高效生活


3招!把家變成IG打卡韓系奶油風,韓國網美咖啡廳搬回家,裝修秘訣分享~


空間沒變大,但生活多了一層!5 種階梯創造的新平面格局


毛胚屋的極致蛻變:演繹專屬豪宅風範的三種方式


基隆市 50 年老屋重生,化身現代退休宅,創造舒適永恆的愜意生活


童趣感滿滿的47坪日式混搭宅!透天別墅的樓梯,也能成為親子共遊的角落


〔開箱影片〕30坪奶茶色小豪宅,絕美更衣間 + 海量收納中島廚房,四房兩廳優雅美宅


29坪美式風新成屋,通透、舒適與個人化讓人感受歸家的溫暖


新北26坪漏水老屋化身高規格親子宅!混搭風X弧形元素X藝術漆,層次豐富又能住的安心


廚房翻新要多少錢?系統廚具可以局部更換嗎?2025 完整廚房裝修流程與價格懶人包


開闊視野搭配隱藏設計,為55坪極簡現代宅,更簡單舒適的視覺饗宴


填縫劑、矽利康差在哪?磁磚填縫劑百科:材質、顏色、防水性、乾燥時間最強指南!


化身個性宅邸屋主!47坪毛胚屋大改造,打造工業風與文青氣息並存的訂製私宅


3個居家植物園裝修指南,室內種樹、種菜都OK!


新婚、情侶同居生活指南!讓共享空間更自在的 5 個設計提案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