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走廊消失了!「生活在動線」的設計哲學,實現100%量身訂製的家  

作者_跨工作室 圖片提供_甘納空間設計

是否常聽到室內設計師說:「我們調一下這邊的『動線』,才不會卡卡的。」什麼是「動線」呢?顧名思義,通常指人們活動行走的路徑通道,比方說從大門到客廳之間的玄關通道,或者是連接各房間的走廊等等。一般而言,如果空間的動線設計不良,不但會讓空間的秩序層次凌亂,容易造成零碎與狹長感,而且廊道只能作為移動的過渡區,會使整體空間使用效益降低。所以,空間設計師通常會視屋主的格局需求,盡量「縮短」串連動線的走廊區域,減少浪費。

「我不會把動線當成是浪費,而是一種機會。」對於「動線」所造成的浪費,甘納空間設計的陳婷亮設計師逆向思考,提出很酷的答案:「以我們所設計的案子來說,通常都不需要走廊,所以不會有所謂的『浪費』。」

咦?「沒有走廊」的家?怎麼可能!看小編一臉疑惑,陳婷亮設計師又拋出一個更酷的回答:「我們喜歡讓屋主的生活直接發生在動線上。」


誰說空間動線一定要靠走廊串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沒有走廊的家」!

近年連續獲得英國 inside 住宅、英國 FX International Interior Design Awards、美國 A+ Awards、美國 SPARK Awards、德國 iF 設計獎、紅點設計獎、German Design Awards、義大利 A’design-Award、韓國 K-Design Award、國內 TID 獎、現代國際傳媒獎、等多項國際重要獎項肯定的甘納設計,其作品中活潑亮眼的色彩搭配、時尚感直追歐美設計旅店的家飾選擇眼光,以及靈活自由的空間機能配置等特質,廣受國內外媒體關注。有人說他們的特色是「旅店風」,也有人迷戀他們的「色質感」……


不過,甘納設計的看家本領,其實是「動線」。


圖為甘納設計近年受邀發表的國內外媒體雜誌,堪稱外媒眼中「台灣新生代設計力」的代表,創意爆發能量驚人。

靈活 Traffic line 思維 外媒注目的設計力關鍵

談到設計力廣受國際肯定的原因,陳婷亮設計師表示,「國內媒體比較關注我們怎麼搭配色彩、傢具、燈光等視覺美感的呈現,但國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不太一樣。」比起視覺元素,更讓外媒大為讚譽的是「以動線詮釋空間」的思維。

陳婷亮設計師提到,甘納設計工作室「疊域 The Crossover」之前參與愛爾蘭都柏林的出版品牌『ROADS Publishing』策劃的《 The Creative Workplaces 》專輯,讓她十分難忘:「 ROADS Publishing 形容我們的工作室是『利用動線展開了生活與工作的空間。』(“In this 53-square-metre house in central Taipei, the designer have implemented a traffic line to divide living and working space.”)」陳婷亮開心的說:「當下覺得找到知音了。因為我們所有的設計都是從動線開始的。」


圖為甘納設計工作室「疊域 The Crossover」,榮獲 2013 TID 臺灣室內設計、工作空間類 TID 獎、2014 Architizer A+ Award、第 12 屆現代國際傳媒年度軟裝陳設空間大獎、2015 德國紅點設計獎等。愛爾蘭出版媒體 ROADS Publishing 譽之為「小而完美的形式」(“small but perfectly formed”)。

拆解傳統格局 重疊領域發揮空間潛能

在外國媒體眼中,臺灣地狹人稠,所以臺灣人做空間設計的一大特質就是如何最有效的利用空間。而「疊域 The Crossover」這件作品讓國外媒體最為驚豔之處,在於林仕杰、陳婷亮兩位設計師跳脫一般格局配置思維,逆向操作,以空間動線的剖析與整理為設計的起點,將傳統「書房 / 餐廳 / 廚房 / 客廳」的格局界限全部拆解、打散。


「你不一定需要一整間書房或一整間餐廳,但你需要一張桌子好好讀書與吃飯。」不受限於格局思維,林仕杰與陳婷亮將生活真正的需求釐清、精簡,再以實際的動線串連這些機能,重新整合空間的使用邏輯,讓生活領域複合重疊,以一種更勇敢的姿態,挑戰並詮釋「開放式格局」的本質意義。

生活就在動線上 創造小而完美的形式典範

於是,空間中不再出現「從書房移動到餐廳」的走道,而是「從這座沙發移動到那張桌子」的動線,讓 16 坪的空間不但兼具住家與工作室機能,而且利用屏風配置輔助動線彈性,呼應晝夜日光變化,呈現「工作室 / 住家」性質切換的互動關係。


所以,在甘納設計的工作室裡,沒有額外的走廊串接動線,反而是透過動線展開生活與工作的步步風景,實踐「生活就在動線上」的思考概念,更贏得媒體「小而完美的形式」(“small but perfectly formed”)的美譽。


將傳統「書房 / 餐廳 / 廚房」的格局界限打散,以實際的生活動線串連這些機能,讓整個空間的使用邏輯重新整合,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間型態。

「生活在動線」實例解析

因此,「沒有走廊」的意思,其實是翻轉「動線」與「格局」之間的關係,不再把動線當成格局的配角,而是將格局拆解開來,從動線剖析空間本身的條件特性,結合屋主的居住需求,形成新的格局觀念,達到「空間零浪費」的效益。


而林仕杰、陳婷亮又是如何將「生活在動線」的設計概念貫徹到作品之中呢?以下就一起來看看甘納設計的精彩作品,感受一下連國外媒體都嘖嘖稱奇的獨特手法!

Case 01  IN House

本案是標準的狹長屋型,而林仕杰與陳婷亮以屋主鍾愛的模型展示牆為基礎,發展出「屋中屋」的架構,在空間中長出新的骨幹,同時結合了展示牆、天花板燈架軌道與衣架的機能,讓空間原本的狹長感消解於層層推進的趣味與驚喜中,更創造既似內又似外的新穎感受。


更妙的是,林仕杰與陳婷亮讓這座「屋中屋」的骨架稍稍斜向原本的走廊區,這個巧妙的偏移,不但讓客廳區域的尺度放大了,而原本有如楚河漢界般的中間走廊,也被包容到客廳的區域內,狹長的走廊就這樣巧妙消失了!

Home Data

設計風格:混搭風

房屋狀況:新成屋

空間坪數:34坪

居住成員:2人

空間格局:三房

主要建材:實木木皮、噴漆特殊色、鐵件、超耐磨地板


「屋中屋」的設計,有如一座放大的模型屋,同時還結合了收納、展示與燈光等機能,極具巧思。


設計師並讓「屋中屋」的骨架稍稍向中間偏移,化解了中央的走廊,同時拓寬客廳區域的尺度。


不只是造型上的趣味,「屋中屋」的骨架還具有多種功能,實現了機能與形式合一的設計美學。

Case 02  Catwalk

「Catwalk」原本是借「貓咪行走的狹小道路」,延伸指稱室內施工搭建的臨時棧道,同時也可以指服裝模特兒走秀的伸展台,可以說是完美利用空間坪效的一種形式!而在這間 19 坪的小屋中,林仕杰與陳婷亮不但為屋主的愛貓搭起真正的「Catwalk」,並且將電視牆安排在採光窗側,與對應於大樑位置的中島吧檯相對,讓原本被畫分為三段的空間形成一體完整又富有次序的生活場域,讓人完全感覺不到 19 坪空間的侷促感,而是看見如伸展台般精采的驚艷風景。


而湛藍色主牆不但隱藏著強大的收納功能,白色的貓跳台更勾勒出如心電感應般的活潑線條。機能、造型與創意,就在這巧思中完美結合,不著痕跡地帶來無限驚喜。

Home Data

設計風格:混搭風

房屋狀況:新成屋

空間坪數:19坪

居住成員:2人

空間格局:一房

主要建材:實木木皮、噴漆特殊色、鐵件、超耐磨地板


藍色主牆上勾勒出白色線條,不只是「Catwalk」,同時富有造型上的趣味,也可以當作收納的展示層架。


中島吧檯的位置對應於大樑下方,並且讓原本被分為三段的空間,重新擁有不一樣的動線邏輯,使空間使用坪效更加倍。


寬敞的客廳完整納入了明亮採光,讓人完全想像不到這個空間竟然只有 19 坪!

看更多設計師設計作品

看更多全能小宅設計:發揮小空間大坪效


作者相關文章



翻新老屋不踩雷!5個關鍵問答解密老屋翻修的設計與工程細節


以灰藍勾勒溫馨日常,一家四口的質感美式宅生活提案


訂製設計讓空間從陌生到熟悉!異材質堆疊出廳區黃金比例,實踐 23 坪新成屋低調內斂的長期主義


於茶香中領略侘寂之美!特殊塗料比擬窯壁、自由曲線呈現磅礴山水,從五感體驗品茗詩意


專屬你的強運空間:歐式風格客廳設計✕居家風水 3 大秘訣


比輕隔間更彈性!多功能屏風設計,不僅能化解風水疑慮、還能結合收納提高空間坪效


一窺內斂成熟的美式魅力!微調46坪新成屋格局,實現舒適的熟齡退休宅


不到20坪也能擁有三房兩廳!現代北歐宅以柔和色調與精心佈局打造高效生活


3招!把家變成IG打卡韓系奶油風,韓國網美咖啡廳搬回家,裝修秘訣分享~


空間沒變大,但生活多了一層!5 種階梯創造的新平面格局


毛胚屋的極致蛻變:演繹專屬豪宅風範的三種方式


基隆市 50 年老屋重生,化身現代退休宅,創造舒適永恆的愜意生活


童趣感滿滿的47坪日式混搭宅!透天別墅的樓梯,也能成為親子共遊的角落


〔開箱影片〕30坪奶茶色小豪宅,絕美更衣間 + 海量收納中島廚房,四房兩廳優雅美宅


29坪美式風新成屋,通透、舒適與個人化讓人感受歸家的溫暖


新北26坪漏水老屋化身高規格親子宅!混搭風X弧形元素X藝術漆,層次豐富又能住的安心


廚房翻新要多少錢?系統廚具可以局部更換嗎?2025 完整廚房裝修流程與價格懶人包


開闊視野搭配隱藏設計,為55坪極簡現代宅,更簡單舒適的視覺饗宴


填縫劑、矽利康差在哪?磁磚填縫劑百科:材質、顏色、防水性、乾燥時間最強指南!


化身個性宅邸屋主!47坪毛胚屋大改造,打造工業風與文青氣息並存的訂製私宅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