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回春 五個觀念買房不糾結
【文/白富美】
財經媒體報導裡,許多公開數據支持市場回春,但喊空的烏鴉還是不少,有購屋需求、偏偏腦波又弱的人,總是陷入買、不買的糾結裡。
今年三月,全國不動產曾進行「2018年下半年購屋意願」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看跌房價者約3成,較2016年的7成減少一半以上。
同時有逾4成的民眾看好房價會上漲,認為會持平者占比最低,僅約28%。然而調查也發現,有近7成的消費者不認為今年是購屋最佳時機;最有趣的是,還是有8成以上消費者想買房,顯示國人對於當前房市價量的變化,仍處於猶疑狀態。
最近跟一位「富三代」聊起他的房產,他說豪宅代銷帶看公共設施時用輕蔑語氣說:「我們這裡有名人,看健身房等公設要預約。」這位富三代回去問了長輩,確認家族與建商熟識,竟立馬跟建商下單,打臉豪宅代銷。
為什麼要買豪宅?富三代說:「房價已修正了,我也想獨立出來,買房地產就對了,我們買房子就是買了、放著、放長的,不急著出手。」這話說得真霸氣,應證什麼是「富」。
長線抱房 嘗到財富增值果實
富三代有錢是事實,一般人其實也有錢,只要有產出、付出勞動力,多半都有回報,受薪階級就是每月薪水入帳,但錢來了,月底一到錢也去了。「有錢」只是財富三階裡的第一階,第二階是「有財」,錢有了,要存留下來,聚沙成塔更要靠理財,理了財,錢滾錢了,進階到第三層才是「富」,而這富是靠堆積出來,也是富豪們的霸氣之所在——「買了,放著,擺久價值就會出來。」
錢是拿來花的,財是用來理的,富是堆出來的,道理雖然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卻有難度。富三代說起來輕而易舉,但年過半百、白手起家、身為受薪階級的我,財富裡起過最大變化的就是房地產。
就像現在很多小資族感嘆房價高、買不起,筆者剛踏入職場時,台灣房價、股價、新台幣一路狂飆,雖然我沒有跟著無殼蝸牛一起參加抗議運動,高房價一度令我和先生卻步,但結婚、養兒育女,總是要有自己的窩,我們硬著頭皮標會,用長輩房子抵押融資、辦信貸,購買郊區預售屋,晉身為有殼蝸牛族。
由於夫妻兩人工作穩定,加上小孩長大有學區需求,我們從郊區買回台北都會區,雖然買不起大房子,只能入手蛋黃區的「毫」宅,但因為買點是在台北房市大漲前,房產的投資讓我嘗到財富增值的果實。
看空房市 也回不去起漲點
以上純係個人經驗,每個人的需求和財務狀況不同,大環境也與昔日大不相同,個人經驗值未必他人可以複製,在這裡謹就個人觀察和買賣房產的經驗,歸納五個觀念提供參考:
一、不少房市專家和達人在媒體總是喊空房價,有的會用日本社會老年化經驗和房價走勢,大膽預測台灣房價恐怕會步日本後塵,這種推論,孰對孰錯難說,但身為購屋者的你,有多少時間可以等?等是值得的,還是空等?
二、以內湖科學園區為例,無殼蝸牛運動時,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還沒有動工,內科一片荒蕪,四處都是修車場;近三十年來,台北房價拉回時,仍有人一再嫌房價高,遲遲沒有進場,然而台北房價要回到起漲點,除非是有重大政治利空或兩岸、國際動亂,否則是回不去的。
三、房價跟股價都是資產,惟房價不像股票波動大和流動性高,只要沿著景氣循環、房價拉回,聰明買家可以順勢操作、逢低買進。
四、買房有強烈需求支持,例如結婚、獨立自主、閤家團聚、投資保值、落葉歸根、投資移民……,房市修正就是研究進場的時機點。
五、若是決定購屋,更重要的是評估自己和家庭的財務狀況,買自己負擔得起的房產。買房是家庭重大支出,夫妻或家庭成員得好好坐下來商量家庭財務狀況;成為有殼蝸牛,一般人的家庭支出不免必須重新分配,如何建立財務新共識,才可避免日後的家庭口角。
買房與租房,如同財富三階論,租房子每月繳房租,就是種「錢來、錢去」。購屋款貸,等於把租金拿來支付利息,償還本金則可視為儲蓄,繳房貸就會成為一種理財,持之以恆,房子最後就是自己的財富,也就是「財要理、富要堆」的概念。
白富美/財經媒體人(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資深財金媒體人,海內外財經採訪資歷長達二十三年,長期觀察台灣暨國際經濟趨勢和投資脈動,目前為自由作家和專業投資人,擅長觀察海內外財經變動、發掘投資契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好房網HouseFun》雜誌2018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