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改善十項結構增進經營效益及健全財務
將企業經營活動的資訊,另予組成十項結構,加以分析探討及有效改善,有別於傳統上的財務分析及經營分析,可增加分析的面向,更能藉以補強營運改善的空間,有利於增益經營效通及健全財務。本文列述各項結構要素的分析應用方法及實務案例說明,可供參酌應用,另因限於篇幅,所擬分析表格式從略。
增加分析面向及補強改善空間之另類思維:
企業在經營活動上產生的經營訊息,其多寡或複雜性,隨規模之大小及業別不同而異。一般而言,經營資訊可區分為數據化的及數量化的,依規定編製的財務報表均係採用數據(金額)以會計科目表達,若分析探討上需要,可編製明細表(例如:應收帳款明細表、應付帳款明細表、存貨明細表、借款明細表…等)。至於按管理需求研編的管理報表,則是供探討營運異常問題之用,有些採用數據化的,亦有採用數量化的,另有兼採數據化及數量化的。
由於傳統上或制式上的分析,多偏重在財務分析或經營分析,分析的範圍及應用於經營改善的層面,尚有空間,若針對各項結構之因素加以探討,不但可以增加分析的面向,就發現的異常事項,研謀改善對策,更可補強改善空間,從而增益經營績效及財務健全。有關各項結構之探討及改善案例,將於後敘文內扼要分述。
十項結構之組成及加強分析探討之必要性:
所稱十項結構包括:組織結構、人力結構、薪資結構、業務結構、產品結構、成本結構、資本結構、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及權益結構等。各項結構之因素均可就其數量化或數據化的訊息加以研析探討。倘若發現某項結構或多項結構不合宜或有異常缺失時,應即追查原因及關聯性的不利影響,例如:「薪資結構」對努力的員工已無法發揮激勵的作用時,顯示出士氣低落及效率不佳等,必然影響作業時效及流失商機,則業績難以提昇,經營績效亦必隨之偏低,又如產品的「成本結構」不宜,致成本居高不下時,應即追查材料成本的偏高,是否導因於採購價格偏高,或單位用量超出標準;若是人工成本異常,應追查是否人工效率偏低,或加班費報支浮濫,類此異常缺失務應適時採取配套的改善措施,切勿陷入「頭痛醫頭,腳
痛醫腳」的局部改善,以免產品發生毛損,連帶滋生財務失血。因此,對結構的分析,可同時對多項的結構加以檢視,並應把握時效做快速的有效改善,以利增進市場競爭力及改善產品獲利能力,對健全財務亦有助益。十項結構的研析應用,可採因時制宜:
就十項結構之分析應用的時機而言,由於動態的經營訊息,有偶發性的異常者,亦有累積性而出現異常者。因之,對各項結構的分析應用,有必要按月研析變化異常者,以爭取改善時效及避免缺失擴大,諸如:業務結構、產品結構、及成本結構等,遇長期累積虧損浸蝕資本,致資本結構脆弱,財務調度面臨困難時,應及早籌謀調適資本結構之措施,藉免財務惡化;薪資結構及人力結構涉及待遇制度,人事政策是否應配合營運需要做適度調整?對於類此異常之研析改善宜在相隔若干時間即進行。組織結構的經營活力、作業效率等密切相關,當營運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時,組織結構亦滋生如何適切調整的問題,因此對組織結構的調適,不適合經常辦理,亦不宜長期維持不變,必需參酌經營情勢,研析相關訊息,於實際需要時
再做合理化的調適。
各項結構要素之分析應用方法及案例解析:
一、組織結構(係企業發揮群策群力的基礎):
企業內部規章所訂的組織規程,對縱向的管理層級及橫向的部門設置均有明確或彈性的規定,據以彙列圖表即可顯示組織結構。一般而言,組織結構的初期設計,多係配合當時的營運需要或略考量未來經營發展上預計的需求,不論經營規模大小,管理層級多寡、部門設置多少,其組織圖均呈金字塔型。必須注意的是切勿以經營安定性為藉口,而塑造「萬年組織結構」,亦不宜動輒調整組織(有時可先以任務編組之臨時組織因應),致徒增經營運作的困擾,然而詳加審酌經營發展的實際需要,或檢討組織結構衍生的營運缺失,做合理化的組織改造,則需因時制宜。
組織是企業活力的動能,組織結構更是經營活動上群策群力的基礎。長期經營的企業,在組織發展上最忌「因人設事」,或「疊床架屋」,致使組織漸次「澎風」,或形成官僚體系的機構。緣因過多管理層級的組織,經常在「上意下達」時難以即時貫徹,「下情上報」時未被重視,更不易送至高層,且對作業效率及時效把握容易造成不利影響。至於設置太多部門的組織,若頻生本位主義,從而製造溝通、協調困擾時,同樣會引發作業效率不佳,時效未能掌控等缺失。長期以來企業組織改造的流行風多朝「縱向層級的扁平化」及「橫向部門的簡併化」,進而追求作業效率化,期以速度取勝及有效地掌握商機。
與組織結構相關的縱向層級數,或橫向部門數,其變動增減情形,可從文件檔案紀錄統計後供研析之用,惟平時對作業失常的案件,除追查改善外,尚應予以紀錄件數(必要時可區分:本位主義造成溝通協調困難者,層層轉報延誤者,相互會辦延誤者分別統計)再併同業務變動資訊,即可藉由綜合性資訊探討組織改造急迫性及改造方案的合宜性。
企業改造大師,奇異公司前總裁威爾許,曾為擺脫過份臃腫的事業體,果斷的將管理層級從九層壓縮到四或六層,去除甚多的中間幹部,裁員百分之三十五,員額自四十一萬餘人降至二十七萬餘人,為奇異節約數十億美元的支出,有效地提升競爭力,其成功的組織改造,近二十多年來仍被引為典範。
二、人力結構(經合理化後,可展現經營活力):
與人力結構相關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學歷、技術與管理員額、直接與間接人工等。企業為求效率化經營,以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增進績效,對於上述各項因素之統計資料必須逐年建檔分析其增減、趨勢、或配比,甚至分布情形,並考量工作性質,作業需求及業務經營特性之單一或多重情況,依輕重緩急漸次做局部的調適,藉使人力結構邁向合理化。
有關人力結構因素資訊及其分析應用,逐項分述如次:
(一)員工人數及年齡分布方面:
從分年資訊可洞悉逐年人數的增減,那一年齡層增減趨勢較明顯,若低年齡層呈增加趨勢,高年齡層呈減少趨勢,平均年齡維持年青化(一般認為三十~三十五歲)必然穩定。反之,當出現高年齡層增加趨勢及低年齡層減少趨勢明顯時,平均年齡上升,人員老化現象應即關切,並應注意某年齡層員額趨減過多時,易發生人力斷層。由於類此異常情形均將影響員工士氣及工作效率,宜應檢討人事政策上是否造成人員流動率偏高,出現人員反淘汰現象,進用新人不易,人才培訓不力等,並設法積極改善。
(二)員工性別及學歷區分方面:
近代社會對工作權已講究男女平等,因行業的不同或工作需要的不同,出現男多女少或女多男少,均為正常現象,故員工性別上的人數比率尚不具特殊意義。惟必須注意法令上禁止任用女性工作的規定,此外已婚的女從業員常因兼顧家庭的需要,較難配合經常加班的要求,因之,對於經常需要員工配合加班的行業,則應斟酌加班調度上的需要,適度調配男女作業員的配比。至於員工學歷高低必須配合業務經營或工作上的需要,若只要大專生即可的工作,卻任用博士生,不但大才小用,尚且浪費人才;倘若碩士生始能因應的工作,竟指派專科生承辦,必因能力不足而無法達成任務。學歷的人數比,必須從部門工作性質及需要做適當的調配,確不宜只求表面上的顯示從業人員的平均學歷超高而對外炫耀,否則高學歷高待遇
造成的高成本,不一定呈現特異的高績效,當高學歷被低用時,人才恐怕留不住。
(三)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配比方面:
永續經營的企業,除了需保持優異的技術水準,尚需具有良好管理成效。因之,技術人力不容短缺,管理人才更應充實。一般來說,在公司統籌整體營運管理情形下,其技術人員較少,管理人員較多;工廠肩負生產任務,其技術人員較多,管理人員較少,然而經營發展上倚重研發工作時,公司的技術人員當較管理人員多。由於行業的業務性質不同,有關技術及管理人力的配比調適,宜審酌此類資訊並視工作負荷實況研析處理。
(四)直接人工及間接人工配比及成本比較方面:
負責生產任務的工廠,其產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支援生產的間接人力遠超過生產線上的直接人力。一般而言,直接工與間接工的比例一比一時,間接工已偏高,五比一時是否適當亦難定準,需視生產作業依賴間接人力支援的程度而定,例如設備自動化程度即與間接人力的支援需求多寡有異,此外,該兩種人力若配比不當,形成直接人力不足,經常超時加班因應又不增補人力,間接的支援人力又過剩,潛藏的冗員,又未能處理,則間接人工成本必出現較直接人工成本偏高的異常情形。有關此種資訊編年報、季報或月報供分析都可行,問題是當資訊顯示人數配比不當且成本又異常時,管理當局如何採取改善行動,這才是看報表管理的真諦。
三、薪資結構(恰當的規劃是建立待遇制度的主要工作):
薪資結構的模式甚多,各行業採取的模式不同,即使是同業模式亦未必相同。企業為分析薪資結構,實際上只是彙列支付給員工的待遇項目及其金額,瞭解各項目金額多寡及所占比例如何而已。近年來勞健保費率提高,去
年七月起又實施勞退新制,益使企業增加人事費的負擔而增加營運成本,因之業者對薪資結構所關切者,多在新進人員的起薪能否吸引人才;加班是否採補休處理,以減低成本;獎金或分紅如何取決;加薪要求如何處理,及如何降低勞健保費用,退休金之負擔等,亦即經營者更重視用人費用結構及用人費用占銷貨收入的比率,尤其後者,常被要求控管在百分之八到十。關於研析用的資訊可以用人費用結構相關要素為基礎。
四、業務結構(行銷產品多樣化及適當組合,較易彰顯績效):
企業的業務結構模式甚多,針對業務結構的適當調整極易提高獲利能力,例如某公司鑑於販賣設備在競價求售只能在微利中生存,於是培養維修人才,增加維修服務,其維修利潤遠大於銷貨利益。筆者曾研析某公司之轉投資事業在業務經營上獲利不易,或發生虧損的原因,主要係生產的半成品多轉製為某種產品後,絕大多數均外銷,外銷價格又受國際價格變動影響,其單價高低可達三倍的差異,惟半成品外銷價格甚為穩定,獲利亦佳,卻僅少量促銷,乃建議即行調整產銷策略,於評估得悉直接外銷半成品較轉製某成品有利時,應即減少半成品的轉製,改全力促銷半成品,隨於次年統計成果發現半成品的銷量約為轉製品的十二分之一,半成品的毛利卻超過製成品的二分之一,此為產銷策略的調整,促使業務結構調適,增
益績效的顯例。
企業經營的外在條件及環境變幻無常,業務結構資訊的研析,宜應分月進行,以利及時就可掌握的因素籌謀對策因應,資訊年報便於年終總檢討之用,平時研析即可依式改為月報。
五、產品結構(做合理調整,有益於提高生產力及產能利用率):
在單一生產線上從事多項產品製造,且變換生產他項產品,必須為換料而清洗生產設備時,清洗次數愈多停機不生產的時間愈多,產能利用率及員工生產力均直接遭受不利影響,因之生產事業有類此情形者,應由廠務部門詳為紀錄月停機時數,會計部門研析相對減少之產量、產值及產能利用率,另技術部門應進行生產排程之改善,或簡併若干產品使單一用途可供為多用途,並會同業務部門研商在行銷上之可行性,於綜合評估方案試製及試用可行後,即訂期調整產品結構交付生產,為瞭解調整前後獲致之效益,應按月編製分析表予以檢討。
六、成本結構(合理的成本結構可實質提升產品競爭力):
製造業的成本結構因素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製造費用。成本結構被扭曲,必造成居高不下的持續高成本,也常是產品毛損的主因。成本結構率中直接材料偏高時,應進一步研析是否導因於材料高價採購,或因單位用量超過標準太多;直接人工偏高時,與工作效率不佳、加班費過多有關,必需探討其異常;製造費用是產品的分攤費用,產能利用率偏低,產量必低落,費用分攤率相對偏高。由於產品成本結構率的正常化,有益於提昇產品競爭力,因此,按批次或按月彙列報表分析,並就異常追查改善,有其必要性。
筆者曾為某公司研析產品獲利困難,產品成本結構率異常的原因,經正確彙整有關資訊及深入探討後,發現生產設備利用率年僅百分之六十,產品製成率相當偏低,且員工作業效率異常,歷經四個月的追查及徹底矯正缺失,於單位成本結構率正常後,因全能生產產量大幅提昇,製成率增加百分之三十,單位成本鉅降,為有效促銷,並有相當利潤下,其單位售價與同業的單位成本極接近。
七、資本結構(健全資本結構可改善企業經營體質及增益企業價值):
資本結構係指企業自有資本與借入資本(亦即權益與負債的組合。測驗資本結構的方法,其一為「負債對股東權益比率」,可測定企業資金來源中,借入資金佔自有資本之比重,比率不宜過大,否則呈現「頭重腳輕」的「大頭症」,不利於正常經營,另一為「業主權益對總資產比率」(總資產=負債+業主權益),可求知每百元資產中有多少係由自有資本支應,比率愈低顯示自有資金不足。
造成資本結構不健全的因素甚多,除了創業初始資本結構設計不當,使自有資本過份偏低外,經營管理不善,連年鉅額虧損,浸蝕資本;財務調度不當,對應採資本方式卻誤用負債方式籌集資金,使負債累積增長,均屬營運上對資本結構的不利影響。為改善資本結構,必需減少負債比重或增加股東權益比重,可採行的方法,以增資發行股票的效果最直接,此外,將短期債務改為長期債務;減少股利分配增加保留盈餘;出售部份資產;加強營運改善,增進績效等均是。必需注意的是,資本結構比率只是顯示出偏高的負債及偏低的權益,對於本結構脆弱的原因,應從營運資訊中探討及理出關鍵性的影響數據,再歸納確認。至於改善措施的選擇,當需針對改善的實際需要採取最適當的方式,必要時兼採數種方式更可發揮改善
的綜效。
美國有家大公司(筆者於多年前曾參訪)原來的資本結構尚稱健全,嗣因連續三年鉅額虧損,致資本受嚴重浸蝕,負債極為沉重,負債高達業主權益的六•○二倍,經重塑經營策略,有效擴增業務及嚴密控管成本後,隨即快速的展現獲利能力,並在轉虧為盈的當年底發售每股面值一美元的六十萬普通股,售價達三十一•八七美元,獲溢價收入約一•八五二萬美元,先用以償付近三年到期的保證票據,又於三個月後發行二十年期可轉換公司債面額二五○○萬美元,溢價二四○○萬美元,用以提前償還未來三年到期的債券,該公司於短時間內兼採發行股票及發行長期債券方式,成功的改善資本結構,使負債僅為業主權益的二•一九倍,此一案例充分顯示該公司針對資本結構不健全的成因(營運虧損造成財務惡化),兼採加
強營運及財方法的應用。
八、資產結構(固定資產比率過高,形成的高固定成本,直接影響的獲利能力):
資產通常區分為流動資產,基金及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及其他資產等四類。由於行業的不同,各類所佔比率相異。一般而言,製造業的固定資產比率較高,依規定提列折舊的負擔亦高,此種高固定成本意味著必需發揮高產銷量,始能降低單位固定成本分擔率,隨之降低單位成本,也反映出需維持高營運量的辛苦。
鑑於固定資產提列的折舊與產品成本密切相關且易影響產品競爭力,因之研析資產結構資訊時,對於高比率的固定資產,除需關切單位成本內折舊所佔比率外,另應進一步分析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銷貨淨額/固定資產)是否
偏低?產能利用率是否偏低?及固定資產投資以自有資本支應的程度,是否因大量擴建,增加舉借負債沉重,造成利息負擔增加及產品成本隨折舊增加而增高等不利情事?
反敗為勝的艾科卡,曾為克萊斯勒公司必需維持高營運量始能獲利而感歎,旋由會計協助將成本習性劃分為固定與變動兩類後,進一步做損益兩平點分析,發現高固定成本使兩平點偏右上方,是為經營較艱辛的關鍵,於是再針對自製零件成本與供應商可供售價比較差,顯示採購遠較自製廉宜者不少,乃斷然結束數個零件工廠,致有效的將兩平點向左下方推移,使產銷量在較低水準時提早獲利,此為研析改善「高固定資產的高成本不利情勢」案例之一。
九、負債結構(流動負債與長期負債應視資金需求即用途,做適當的籌集):
負債通常區分為流動負債、長期負債及其他負債等三類,負債結構資訊的分析重點,主要係針對向外舉借的短期借款及長期借款,是否適當的配合資金需求即用途型態加以探討。
對於短期借款及長期借款的抉擇應考慮最低風險及最大利潤,通常較穩健的做法是洽借長期資金供長期調度運用(例如支應固定資產投資,存貨及應收帳款週轉需求),可免於頻於重新洽借,既使資金成本較高,對企業卻可持續其流動性,另在分期償本付息下,可疏解償還壓力及減輕利息負擔(類似個人購屋借款採二十~三十年分期償還),至於短期資金則應著重在有效調度週轉,藉免發生資金不足,進而影響營運活動,惟各企業資本結構不同,對長短資金需求程度不一,復因採取的融資政策(非常保守性、保守性及擴張性等三類型)各異,因之在營運過程中,必須關切財務操作上是否因長短期借款之配當不宜而滋生困擾。
十、權益結構(保持業主權益總額較資本額持續增加,對投資人較具保障):
業主權益包括股本、資本公積及保留盈餘等三項。營運異常的企業,業主權益內才會出現累積虧損,其數據大小,是否造成資本結構脆弱,應如何謀求改善對策等,應由權責單位及時提報,供決策應用。營運正常的企業,其業主權益的資訊中,股本的變動較少,除非增資而增加,資本公積係依規定累積(如出售資產盈餘或股本溢價)及運用(如轉增資或彌補虧損),至於保留盈餘則包括提列的法定公積,特別公積及累積未分配盈餘。對於法定公積的提列及使用必須依規定;特別公積的提列應依公司章程所定,惟應注意已提特別公積其原設目的經取消後,應沖轉為未分配盈餘項下,至於累積未分配盈餘,是否應存留與公司之股利政策相關,另需注意兩稅合一制下加徵百分之十營所稅問題。
權益結構資訊可援用資產負債表內所列數據,分析有需要時可就其明細表探討。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