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房價問題須多管齊下 不能光靠炒房稅
目前看來,無論是否為實質,或仍是煙幕彈作用,奢侈炒房稅確已產生若干效果。不過昨天官方公佈北二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及購屋貸款餘額下滑,毫無意外地,今天不少報紙還是把這兩筆「爛帳」算到奢侈炒房稅頭上。奢侈炒房稅竟能「回到過去」,影響前一個月的市場表現,當然全是擴大解釋,甚至已算議題炒作;不過目前氣氛下,多數人大概也不會深究。不過同一天其他機構所公佈的數據,或許更讓一般庶民心有戚戚焉,那就是內政部公佈的房價所得比,及某大求職網站公佈的購屋預算調查。根據內政部營建署昨日發布的99年第四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全台平均房價所得比已衝高到8.9倍;其中,台北市更從前一季的11.1倍跳升到14.3倍。根據解讀,房價所得比續創新高,除了房價續飆、所得成長停滯外,還和去年底五都大選前後升格話題發酵,造成一波買房熱潮,順勢推高房價有關。除此之外,新北市當然也不低,為9.4倍;中高兩市分別為7.1倍及6.4倍,也不能算低,連號稱平價的桃竹地區,平均都有6.7倍。以上各都會區數值,都比92年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儘管我們不能單純拿現在和七、八年前的房價相比,但說實話,這七、八年來,多數人的薪資確實是原地踏步的。再看看一般上班族的購屋預算,更會發現買方賣方認知差距,用鴻溝形容,一點不算誇張。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近1,800名上班族意見,發現全台平均購屋預算為520萬,台北當然最高,不過也僅500到600萬。假設以600萬總價及20到25坪房屋計算,很顯然地,25萬單價大約就是上限了;而試問,現在大台北地區有哪裡,還能以平均20到25萬/坪的價格進駐?恐怕只剩下鶯歌、八里或淡海等外圍區域,而且還是不考慮通勤成本的情況。房價變動,理論上是供需法則的產物;然而同時仍有許多制度謬誤,使得該法則失去既定功能。不過就如同一般民生產品,價格也不太可能回到十年前或更久前一樣,要說房價得回到七、八年前水準才合理,也太過簡化。房地產有其民生需求面向,政府長年確實忽視;但同時房地產也和金融及經濟體系息息相關,因此面對高房價問題,政府不能只是一味消極打壓,而是要有更積極性作為才行。換言之,炒房奢侈稅針對的短期炒作行為確實不值得鼓勵、應該壓抑,這點我們同意,但高房價沉痾不可能單靠這一項假改革就達成。長遠來說,實質稅制改革(實價課稅)還是根本,且需搭配稍早公佈的合宜及社會住宅興建,還有平衡區域發展落差,甚至健全整體產業發展等等,才有可能真正『解決』高房價所帶來的民怨壓力。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www.myhousi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