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璞回真的居家設計觀
質感並非單指材質的分別,而是指涉人的生活品質的多元。對於生活面相越多元,人就越對空間滿足的越需求,但不是大,而是多樣性;豐富的使用心情與實用對象的滿足。因此,質感是總稱人的內在所散發的氣質,而形於外的就是生活態度的多元與開放(簡言之,就是能欣賞不同與接受差異的人)。一個有時間經歷的碗公與電話機,是個感情時間的質感,而梨皮石與花材也是,同時也各擁有本身原材質之間的差異。在於當下時的空間,人的使用行為將此一材質化為一種距離賞悅的情結,所以享受了質感與自己於空間的實用心情。這也是設計的目的,將實用化為一種生活的使用心情。繁複的包裝雖然很美,但終究原餡還是需要被食用,而包裝的作用卻只是吸引人的一時,爾後便成為垃圾。就像是現在的室內裝潢一樣,裝潢的很美,把原結構與材質包覆在底板內,而我們的知覺需求卻還是生成在原材質與結構的質感上。 質感有二個層面:「一個於觸覺感受;一個於細緻的工。」 包覆作用是使材質與結構深埋在最裡層,由於包覆的板材是人工製品,不如原材質所擁有調節的特性,所以會使原有材質無法呈現出原始屬性的感受與作用,導致於空間對於人的實用性大大的降低,又因為過度的包覆與隔間,空間的風水品質無法仰賴物質性材質的調節,因此空間室溫略為提高,空氣的循環也缺乏,迫使人在空間的實用需要依賴機器的調節,但此依賴的作用卻加深了傷害地球於暖化的危險。
材質的質感差異所呈現的氛圍是可以很明顯,淺言的說是風格,所以風格是藉由質感自然呈現的,不僅是用造形而已。美的要素分別為:「基本的美的形式與感情的連結,以及利害關係的距離。」 物質化並非是物質的原屬性;物質原有調適空間的特性,卻無法在此時有效的發揮作用,原因是室內空間的裝潢過度了材料,包覆掩蔽了原材質應有的特性,才使的室溫不合人的適用,也因此使材料的質感越來越疏離人的親屬性,而取代的是過度的人工與機械的觸覺。
是一個大收納傢俱,像是百寶箱一樣的豐富。使用者的質感越豐富相對的空間使用就越多元,也代表使用者的生活態度。缺乏生活面相的多元者,尋求外在的需求相對的也越高,因為居家空間無法滿足人內在渴望多元的需求,只好藉由外在空間的彌補,因此休閒與休憩或放鬆變成為時下的人旅遊的目的與藉口,所以空間也有紓解的功能存在。 很多人少有機會赤腳走在水泥地上,或觸覺到沒有塗裝的實木板上,因為每天所接觸到的都是光滑平直的平面,對於粗糙略有紋理的感覺無法體受,也鮮少人願意接受實用,可是這些略有質感與紋理的表面,卻是最親屬人的感官知覺。對於質感的益處就如現代人的飲食一樣,健康的糙米比精米來得對身體有益,而原始材質就如糙米一樣,對人的感受是直接生理的,可以紓解人的情緒與感同身受的培養。 觸覺在美的形式裏,是很重要的質感表現,所謂的質感就建立在「觸覺」的感官的反應,不管平滑與粗糙都是被需要的,人的感官與知覺才有機會感受到真實與實在的體驗。
材質的差異但並非是質感的完全同義,這只是美的技術與形式。而質感還需要一些人文內在以及材質的聯想的要素,要不然就很容易虛榮華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