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喜1

展出時間:2015年6月6日~7月18日

展出地點:朝代畫廊

開幕暨藝術家講座:2015年6月14日下午3時

參與藝術家:林餘慶&魏杏諭、張哲榕、張子晴、水谷篤司、吳佩珊、曾上杰

 

朝代畫廊繼Young Art Taipei成功展出《喜喜》之後,再度推薦您《喜喜:一次對於媒材性的探討》聯展。這次我們將提出對於參展作品媒材與創作方法的思考與討論,藉由藝術家研討會以及作品本身的展示,朝代畫廊希望能讓觀眾與創作者激盪出更多當代藝術創作的思路與可能性。

 

展覽題目《喜喜》一詞來自於藝術家張子晴的同名作品。她藉由壓克力顏料本身的黏稠性,以不同於一般繪畫的擠壓堆疊方法與近似行為藝術的反覆動作,使得藝術品本身呈現出類雕塑與機械幾何的意味;她的這種反覆動作也呈現在她的《中途》系列之中,不同的是此系列更傾向探討創作行為本身的反覆性與隨機性。張哲榕《無限的愛》系列攝影作品,則有著藝術家本身對於宅文化的關心及探索,這同時也是一種對於自身心理與真實狀態的放大詮釋。他指揮模特兒穿戴上顯示出2D動漫圖像的螢幕,巧妙地將圖像與實際人體結合在一起,傳達出螢幕世代對於虛幻世界的倚賴與渴望。水谷篤司的故鄉位於日本深山中的歧阜縣,而他記憶中的幼時森林與溪谷,相當真誠地藉由木頭、生漆以及岩彩等自然媒材表現在他的作品裡。他將角料拼疊成片,再以手工雕鑿出綿延的山林,最後上色完成屬於他心中大自然的色彩,令人明確從中感受到生命體與土地之間那份極為深厚的情感羈絆。吳佩珊建築系列於自然和人為的建築之間取得平衡,並思考如何提出使自然和人為建築共同存在的解決方法。她將不鏽鋼片不斷地焊接再焊接,形成宛如山巒或是動物巢穴般的有機外形,並透過材質本身的轉變讓建築及自然景觀形成聯結,而觀者則往往會對這些作品產生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曾上杰使用天然樟木進行雕刻並上色,並經過拼接與和不同媒材的結合,創造出誇張甚或違反力學原理的人體造型。藝術家藉此呈現出他本人內心赤裸的自我,強烈的潛意識風格讓人想起佛洛依德曾提出的「非熟悉感(uncanny)」,為近期的台灣雕刻風貌編譜出另一種可能性。林餘慶&魏杏諭的作品以麥克筆這種最為工業化的媒材做為創作主要基底,平穩而規律的用色模式,呈現出宛若蛋彩畫和濕壁畫的氛圍,給予人們平和穩定的感受。此外,系列作品之間的物件串連,也讓他們的創作產生古時壁畫的共時性──將長篇福的故事呈現在一片牆上,讓觀者於一眼全覽的同時也能在細節裡悠遊。

 

張子晴1988年生台中,即將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張哲榕1983年生,畢業於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研究所;水谷篤司1975年生,畢業於沖繩縣立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吳佩珊&曾上杰1991年生,目前皆就讀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研究所;林餘慶&魏杏諭1983&1982年生,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喜喜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