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智邦生活館: 生活話題

研究:35-55歲 男人出走率最高  

撰文:王梅

研究:35-55歲 男人出走率最高

幾乎每個男人的心中,都潛藏出走的慾望。年輕的時候,你發下宏願要走遍世界;到了中、老年回首檢視,也許去過幾個地方、做過某些事,但距離當年立下的目標還差得好遠,幾乎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

 

不過,有人不甘如此過一生。射擊國手出身的林淵博帶著妻小到德國自助旅行;長年在大陸經商的黃雍熙,組裝完成了一艘腳踩動力風帆的獨木舟,目標要走完大陸的京杭大運河。當這些出走計劃先後宣布,剩下那些沒有行動方案的成員,「羨慕夾雜著嫉妒,流了一地的口水,」外號「泰迪不老熊」的紀錄片導演林靜一,在私人部落格裡語帶誇張地形容。

 

難道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

心理研究人員指出,男人出走發生率最高的族群:從35~55歲。這個階段的中年男人,家庭、事業大都已定型,具有穩固的社會基礎,各方面條件看起來似乎都很不錯,但也逐漸不安於室,產生困惑:「人生真的就只是這樣嗎,能不能嘗試做些不一樣的事,do something different?」

 

出走代表想追求改變,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楊啟正指出,發展心理學有所謂的「中年固滯期」理論,中年是另一個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的階段(第一個階段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很多男人感嘆人生不屬於自己,生活一成不變,自己只是一具「家庭提款機」,被各種責任義務牽著走,「人到中年,難免感覺疲累,需要中場休息,」他一語概括。

 

出走也是一種因應壓力的模式,某些人到了中年自認一事無成,或者高不成、低不就,心理會產生壓力,楊啟正解釋,這種壓力源不需來自重大事件,往往是日常瑣事(Daily Hassles),便會想用暫時脫離的方式減壓。

 

固守現狀,不如放手一搏

很多男人雖渴望出走,卻遲遲不敢行動,擔心現實問題該怎麼辦?驟然放棄自己營造的一切,多少會讓人感覺迷失方向,失去安全感,「唯一可能阻止行動的就是『沒這個膽』,」《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大衛.柯恩(David Elliot Cohen)一語道破男人心事,「擁有夢想是一回事,實現夢想又是另一回事,」不敢離開日常事物,害怕發生不可預期的災難。

 

當然,你不禁要問,出走真能發揮正面作用嗎?一旦投下了時間、精力或金錢,到底值不值得?

 

沒有人能保證出走以後,一切都會更美好,但留在現狀也不能改變什麼。「至少,我看事情的角度變得完全不同,」花了一年時間遊走各地,一共去了16個國家、走了8萬公里,大衛.柯恩改變了心境,變得更成熟圓融,不再那麼在意失敗,懂得順其自然,不為雞毛蒜皮小事煩心,甚至開始能欣賞新鮮水果和蔬菜。

 

出走歸來,很多人問他:「回來以後打算怎麼過?」他瀟灑回道:「這些答案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沈澱,才能想得透徹。」出走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教育,也是一段重拾赤子之心的歷程,用開放的態度去迎接各種可能,「呃,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的世界會如何,」他意味深長。

 

想看看你的人生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大膽出發上路吧!

 

出處:康健雜誌(原文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相關文章



讓產品為服務加值


從顧客動向找創新


醜聞連坐效應


別讓任一方不講道理


建立「見解競爭力」


做出困難的決定


效果大打折扣!運動「前」別喝它


成為消費者的最愛


三大重點改革 加速工研院、資策會合作


企業需要外交政策


狂運動也瘦不下來?你可能做錯了這3件事!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旅遊地圖 全世代東京壯遊


蔡英文滿意度44.4% 九成民眾叫不出首長名字


解開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選對時機!運動的黃金時段竟是……


聯合國OICT 黃一展 27歲,我在聯合國工作


補身vs.禁忌 懷孕期間的中醫調理


痛風、‎關節炎的人必看!不想膝蓋痛,最好少吃「它」


克服產後哺餵難關:乳腺炎


10個關鍵詞搞懂巴黎 用一杯咖啡,活在當下

分享至FaceBook

0 comment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

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